龙舟指雕有龙头、龙尾或刻有龙纹的龙型木船。在我国,许多水乡都有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
水网交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早期的越族人以水为生,舟船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和搬运工具,闲暇时刻,人们更以划龙船作为水上娱乐活动。在广东东莞、佛山、揭阳等龙舟活动兴盛的地区,用杉木、松木等材料制作龙舟的手艺也伴随着龙舟竞渡习俗蓬勃发展。其中以东莞市中塘镇的龙舟制作技艺尤为突出。
东莞市中塘镇地处珠江三角洲,龙舟竞渡的民间传统习俗历史悠久,盛况绵延,曾被中国龙舟协会命名为“中国龙舟之乡”。当地龙舟制作兴于龙舟竞渡,始于清代康乾盛世,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在斗朗村、马沥村和东向村,共有龙舟制造厂8间,年产龙舟近百条,是中国最大的龙舟生产基地。
龙舟结构图(网络图)
东莞中塘镇制作的龙舟有大头龙舟和鸡公头龙舟两大类。大头龙舟龙头硕大,高高跷起,气宇轩昂,有威武雄壮之姿、赛龙夺锦之势,其船身狭长,形似柳叶,两头翘起,线条优美,潇洒流畅,主要使用分布在珠江东江流域的东莞市、增城市新塘镇和博罗等地。鸡公头龙舟远看像鸡公,龙头造型干练,船身狭窄细长,主要在珠江西江水系的广州番禺区及老城区分布使用。
中塘镇龙舟以生产“大头龙”为主,有大型、中型、小型三种规格,大型舟长约28米,可载28排划手56人,加上跳头、锣鼓手、梢工共约60人。其大致结构包括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各个零部件的制作都要经过刨光、打磨、裁剪、计量、画线等步骤,制作工具有铅笔、墨斗、角尺、水平尺、手工刨、凿子、钉子、斧头、锤子、手锯等,制作流程大致有15个步骤。
(1)选底骨:底骨即龙骨,贯穿龙舟首尾,一条28米长的大龙舟的龙骨一般由两根各约14米长的杉木经打铁钉、上螺丝、涂胶水等方式连接而成。
选龙骨(主要选垂直的大杉树做底骨)(网络图)
(2)起底:蝴蝶底由2块长木板拼接而成,位于龙骨的两旁,因像蝴蝶翅膀一样对称,所以起底也称为钉蝴蝶底,是龙舟成型的关键。
(3)起水:起水指拗弯龙骨,使其呈流线型。
(4)打水平:打水平是指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
(5)转水:安装挡水板。
(6)做大旁:大旁也称“合”,位于舟两侧,“做大旁”也称“钉花旁”。
(7)做横挡:横档也称舟排骨,分为大横档和小横档。
(8)做坐板:坐板即运动员的坐位,安装于所有横档的上方。
(9)安龙肠:龙肠由三条梢木接上而成,龙肠安装固定在座位上,位于龙舟的正中间。
(10)加固中肠:用竹片加固坐位与龙肠,也称抓篾。
(11)上桐油灰:为防漏水,把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加固。
(12)刨光:用刨子推刮使龙舟表面平滑。
(13)涂清漆:在龙舟表面涂清漆使之光滑,也称“扫柚油”。
(14)制作安装龙头:龙头为龙舟之首,是整艘龙舟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大多用樟木雕刻而成。
(15)安装尾舵:尾舵一般用坤甸木做成,形似划桨,为控制方向用。
除主体部分外,龙舟上还须配以划桨、龙艄、龙船鼓、双铜锣、龙棍及龙旗等饰物。
与其他制作工艺类似,龙舟制作在其发展史上分为手工制作和机械化制作两个阶段。在电动工具普及前,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都为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伴随电动工具的普及,体力繁重的工序已为电动器具所代劳。
龙舟制作工艺复杂,行舟阻力、舟速、吃水深浅等与艺人对龙舟尺寸精准度、船身最佳弧度的把握及用料选择息息相关。随着龙舟竞渡的兴盛,龙舟制作工艺在选材用料及制作周期方面历经了三个历史阶段。民国前,龙舟制作用材主要选用从缅甸、泰国、越南进口的格木,其材质坚固耐用,气干密度大,所造龙舟船身重,行舟阻力大,且制作耗时长(约3个月),因而在民国以后改用松木制作,船身减轻,船速也有所提高,制作时间缩短为约1个月。21世纪以来,伴随龙舟竞赛成为重要的文化体育活动,龙舟活动越发活跃,龙舟制作不断得到改进,用料改为杉木,虽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且制作时间减少到了6至7天。
龙舟制作技艺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其手艺和制作经验一般不外传,但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这种传习传统也被打破。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冯怀女、霍灼兴等乐于向周围人传授经验,但目前仍因学徒生源问题而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
资料提供:广东省文史馆“振兴民间艺术,发展文化强省”项目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