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推荐关注

方寸千言——陶瓷微书

发布时间:2020-05-13 15:12:29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陈劲佟 高浅  |  责任编辑:

微书,即微型书法,是艺人以毛笔为书写工具,凭借裸眼视力在竹筒、丝缎、宣纸上进行书写的古老艺术品类,字体以小称奇。陶瓷微书,是创造性地将微型书法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艺人在瓷器上裸眼书写针头大小的汉字,依据不同器型构图设色,或以字组画,或以字配画,远观是画,近看是字,相映成趣,是书坛和特种工艺中的一大绝技。

微书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甲骨文的微刻作品。所见文献记载最早的微书家为东汉南阳人师宜官,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记载:“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其大径寻,细部容发,追而察之,心乱目眩”。自师宜官后,微书在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被称为“细字”。我国历代均有微书艺人出现,但由于微书创作须达到心手合一,且凭裸视书写,一笔一画清晰可辨,费时耗力,难度很大,多数习艺者均不能入微取胜,目前所见记载的微书大家为数极少。

广东省汕头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素以精雕细琢闻名遐迩,微书艺术相对发达,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微书大家就有张声典和王延康。此外,汕头地区盛产彩绘瓷器,为陶瓷微书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汕头人王芝文以瓷器为载体,在保持传统书画艺术精神特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微书与陶瓷艺术融于一体,使我国微书艺术实现了质的飞跃,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陶瓷微书被誉为“华夏一绝”。

陶瓷微书载体为瓷器、瓷板、瓷瓶、瓷盘等,光滑的釉面比宣纸及丝织物更能传达微书的艺术特征。其字体小至在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书写50多个繁体汉字。作品字画结合,色彩艳丽,笔法流畅,彩工精致,浓淡分明,格调清新,独具匠心,是集诗、书、画、瓷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艺人通常选用诗词、古典文学作品为内容,微小的字为点,积点成线,积线成面,最终成画,使作品远看是牡丹、兰花、山水等画,走近借用放大镜端详才能发现画面是由无数毛笔字组成。创作过程中,艺人充分运用潮汕彩瓷的勾勒、填色、洗染等技艺,把中国画的技法与瓷器彩绘糅合在一起,使陶瓷微书艺术价值增强。代表性作品有《三国志》、牡丹花盘《国色天香》、《倾国艳》、《道德经》、竹头瓶山水微书《古文观止》等,其中《倾国艳》为酸枝座屏瓷板花卉微书,图案中柔若无骨的花瓣、挺拔的翠叶都由字组成,其横竖撇捺苍劲有力。整幅花卉图案由十多万汉字——《易经》《书经》的全文组成。其间字字紧扣,浑然天成。牡丹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王芝文作品——酸枝座屏瓷板花卉微书《倾国艳》(局部)

为使书写在瓷面上的字迹笔划清晰,微书书写工具为既能带墨又不可携墨过多的特制毛笔,如不同型号、材质的狼毫和羊毫,狼毫书写字体刚劲,而羊毫书写字体圆润,而笔端只有两三根毫毛。除此之外,特制的书写材料还包括适宜在瓷器釉面上书写的墨水及各款耐高温色料。

陶瓷微书有别于借用放大设备工具的微雕、微刻等技艺,仅凭肉眼裸视书写针头大小的书法于瓷器上,完成书写后再经二次窑烧而成。陶瓷微书艺人注重以字入画,创作时依据作品内容,有的先上颜色再写微书,有的先打轮廓线,写微书,烧完再上颜色。因为每种颜色的烧成温度不一样,基本上每件作品都要烧两到三次,温度大致在820-850度之间。烧制时对火候把握要求极高,若把握不好,成品上的字容易被烧掉。陶瓷微书贵在体小量大、字迹分明。其创作艰巨,烧制过程难度大,作品十分稀少弥显珍贵。陶瓷微书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应邀到美、法、日等20多个国家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起积极作用。

陶瓷微书的创作对身体条件、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创作者还需要有扎实的书法、绘画基础及文学素养。高难度的要求使得陶瓷微书的传承群体极少,目前较有成就的艺人只有王芝文。汕头市已建立陶瓷微书艺术馆、大师工作室和传承培训基地,致力促进陶瓷微书的传播传承与发展。

资料提供:广东省文史馆“振兴民间艺术,发展文化强省”项目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