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推荐关注

华灯初上,夜未央——红木宫灯

发布时间:2020-05-13 15:12:29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陈劲佟 高浅  |  责任编辑: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古代皇宫里使用的灯,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或玻璃,并在外面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饰。其以雍容华贵、气派辉煌闻名于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广东省的宫灯制作技艺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广州市的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和江门市的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为典型代表。

广式红木宫灯

广式红木宫灯,指发源于广州木雕技艺的采用紫檀、酸枝等名贵红木木料制作而成的宫灯。其制作技艺集合了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为广州首创,是广州木雕的重要分支,也是广东省一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民间手工技艺。

广式红木宫灯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广州为红木宫灯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在宫内张灯结彩,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而红木宫灯则起源于明朝,由广州的宫灯艺人发明,“广式”之名由此而来,同时广式红木宫灯被列为贡品。起初,宫灯由木架蒙上丝绸制成。在国外的玻璃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后,红木宫灯才改用玻璃作灯壁并开始在毛玻璃灯壁上作画。到了清朝,广东宫灯艺人发明了可装卸的宫灯,广式红木宫灯成为出口商品,被称为“中国灯”,深受外国人的喜爱。近代初期,广州中华宫灯厂曾拥有450名工人,宫灯产品远销海内外,盛极一时。后来,中华宫灯厂倒闭,宫灯艺人四散,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仅剩下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的红木宫灯厂独立支撑传续至今。

广式红木宫灯的制作主要有木结构制作和玻璃画两大流程。其中,在木结构制作方面,广式红木宫灯选用名贵红木作为原材料,如: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坤甸木等。选好木料后,要将木料进行烘烤晒干,使其内部结构更加紧实。随后,将整块木料按照不同部位的规格进行开料,切割备用。由于红木宫灯的木结构由榫卯工艺联结而成,不使用钉等辅助,所以不同部位的木料还需要开眼,即在需要联结的两块木料的连接处做出榫口和卯口。随后,需要对各个部件进行拉花和雕刻。广式红木宫灯采用的是广州木雕的传统技艺,雕刻工艺以通雕为主,玲珑剔透,雕刻题材多为龙、凤、花、鸟等寓意吉祥的图案纹饰。完成雕刻的木料还需要进行打磨和上漆。

广式红木宫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玻璃画。用于制作广式红木宫灯的玻璃要经过四道工序,即喷涂、磨砂、开界以及手绘。喷涂和磨砂是玻璃画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喷涂和磨砂处理的玻璃相对粗糙,容易吸附彩绘颜料。开界即将加工处理过的玻璃裁成宫灯制作所需的形状和规格。手绘是玻璃画制作的关键工序。玻璃画对艺人的绘画功底要求极高。由于玻璃本身不吸水的属性限制,无法实现多层积彩的制作。广式红木宫灯的玻璃画采用的是岭南风格的技法,以水墨、淡彩为主,均为一层施彩。每个红木宫灯都由12或18幅玻璃画组成,同一个宫灯上面的每幅玻璃画不尽相同,内容有神话历史故事、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以及书法等广泛的题材。

广式红木宫灯

完成红木骨架和玻璃画的分别制作以后,还需要将两者镶嵌起来。镶嵌时,骨架和玻璃画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不能松散,否则无法成型。此外,广式红木宫灯采用的是可拆卸的设计,因此还需要保证其多次拆装的精度。完成镶嵌的红木宫灯,四周会挂上红色丝球穗作为装饰。至此,一盏广式红木宫灯的制作才算完成。

广式红木宫灯的品种多样,造型丰富,主要品种包括挂灯、走马灯、壁灯、台灯、柱灯、子母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传统六方宫灯,其造型端庄、肃穆、稳重,与古建筑艺术相得益彰,古色古香。在广州的一些特色园林式酒家,如泮溪酒家、北园酒家、南园酒家等,均采用红木宫灯装饰表现岭南特色。在广州市五仙观更挂有广州最大的八角红木宫灯供游客观赏。

目前,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主要由罗昭亮及其女儿罗敏欣为代表的一批宫灯艺人进行传承。

江门东艺宫灯



江门东艺宫灯

江门东艺宫灯,指江门市蓬江区西郊杜阮镇出产的以名贵红木为原材料制作的红木宫灯。其制作技艺独特,1949年获得了英国政府专利,是中国工业史上最早的灯具结构造型专利。江门东艺宫灯,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因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成为了联结港澳同胞、华人华侨的文化纽带。

据相关历史记载,南宋灭亡后,流落到江门新会的李姓御用宫灯制作师的后代重操祖业,制造宫灯。光绪年间,后人李希焱在江门长堤开设了宫灯瓷业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商业日趋繁荣,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宫灯行业兴旺发展。1930年,李希焱儿子李发继承祖业,流传下来的宫灯制作技艺重新焕发光芒。20世纪40年代中期,李发先生的太太有感于多年内战,担心祖国的文化遗产渐渐流失,于是冒着风险前往北京,用了两年时间流连于故宫紫禁城,用最直接的白描手法将大部分的宫廷饰物一一描绘下来,并记录注释。20世纪40年代后期,李发先生将生意渐渐转移到香港,并按太太描绘下来的宫廷用品图案加以改造,制成现代宫灯。到了20世纪60年代,东艺宫灯正式大量生产,成为了各个表演团体以及香港无线电视台等指定的道具。如今,江门地区的荷塘镇、潮莲镇,台山的汶村、海宴镇,香港的新界、屯门等渔村,仍然保留着数百年历史的投圣灯筹款庙会,这个庙会是团结海外乡亲及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而东艺宫灯迁厂香港后,免受内战和“文革”影响,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未曾停产的宫灯厂。改革开放后,李氏后人将东艺宫灯制作技艺带回江门故里,并在当地生根开花。正是因为东艺宫灯独特的发展历史,它亦成为了联结港澳同胞、华人华侨的文化纽带。

江门东艺宫灯的制作技艺与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大体一致,同样分为木支架和玻璃画两大工序。整体流程包括:备料、开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手绘、安装、结穗、挂饰、装灯。东艺宫灯选用的木材有高档缅甸红木、中档柚木以及日本白木,以坚固耐用、不易变形为基本要求。雕刻方法与广式红木宫灯稍异。雕刻时,以铁丝锯穿,再用刀刻,然后用铁丝磨其空隙,并经过多次打磨修整而成。在玻璃画方面,艺人先将玻璃内壁磨砂,以便透光与上色,然后在玻璃上画上中国传统花鸟山水画。画画时要用俗称“灯胆油”的颜料,此颜料须特制,以求光线透出,并能映出透彻的中国画。在内壁作画时,题字需反写,以简洁明晰为基本要求。而在装饰方面,以中国结和流苏为主,凸显中国传统特色。

江门东艺宫灯采用可折叠式的设计,分高、中、低不同档次,尺寸、型号、款式多变,尺寸从25cm*25cm到150cm*150cm不等,甚至有3米到6米高的特大型宫灯。

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东艺宫灯,伴随着江门华侨的脚步走向海外,成为了华侨之间互相祝福的信物、唐人餐馆的标志、社团节日聚会的饰品以及宗教团体的圣物。然而,随着现代家居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兴起,东艺宫灯的使用日渐式微,其制作技艺也因为工序繁杂而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目前,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主要由李仰东为代表的一批艺人进行传承。

资料提供:广东省文史馆“振兴民间艺术,发展文化强省”项目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