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推荐关注

千锤百炼方成器——西关打铜技艺

发布时间:2020-05-13 15:12:29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陈劲佟 高浅  |  责任编辑:

西关打铜是以青铜、黄铜、紫铜为原料,经过加工、锻打、焊接成型的铜器制作技艺。西关铜器是广州传统打铜技艺中独具特色的品种,区别于京派、苏派的铜器,其制成后不打磨接口,以厚实耐用而闻名。


各类铜制品

岭南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现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为南越王墓精品,据唐代《岭表录异》记载:唐朝时期,“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贸易”。可见岭南铜器工艺一直未中断过。明清时,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佛山、潮州等。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发展迅速,打铜行业工人数量超过二千人。民国初年在西关的龙津路小隅里曾建有“铜器行公会”和“乐行公会”;在长寿西路有众多铜器具作坊。当时广州西关大户人家多数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保存,而铜器的盛行跟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苏州样,广州匠”有关,当时的西关人不懂打铜技艺,而到广州十三行经商的外国人则推动了这门技艺的兴起,西关人从江浙一带请来师傅学习制作,根据外国人的要求制作铜器生活用品。此后,西关铜艺打造的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具被普遍接受并推广。与此同时,早期广州的光复路、人民中、人民北一带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著名的“打铜街”。

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西关铜器具作坊分布不集中的原因,建国后广州的铜器制造业开始衰落,打铜技艺日渐式微。改革开放后逐渐回暖。1998年,西关打铜业开始复苏,西关打铜艺人苏广伟联合两名已70岁的打铜老师傅在荔湾区恩宁路开设天程铜艺店且延续至今。2009 年西关打铜工艺成功申报广州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天程铜艺为代表的十多家西关老铜铺逐渐涌现。

历史悠久的西关打铜技艺有其传统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铸造与打制两类。铸造以模浇铸成型,主要用于制作艺术品;打制以薄铜锡片,用模压或锤子敲击而成,以日用品最多,打制成型后,会在器具上通过錾、刻、雕、批、镶嵌等各种手工艺进行装饰加工。西关打铜技艺主要包括选料、熔化、裁剪、煅火、锻打、修饰抛光几个步骤:

1.选料

首先是选料,打铜技艺所用原材料主要为纯度高、韧性好的紫铜,另外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可选用青铜、黄铜、紫铜作为原材料。

2.熔化

熔化是将原材料放入锅里熔化,并加入适量比例的高铜和低铜勾兑,只有配比得当,充分发挥铜的延展性,打制时才不至于断裂。熔化完成后浇铸成一块备用。

3.裁剪

裁剪是按照需要打制的工艺品的体积和形状,将铜块锻压成不同厚薄规格的板块、铜管等。

4.煅火

为了使铜板变软,先高温加热,后用水冷却,在制作铜器时需不断重复此工序,改变铜板的质地,方便下面的步骤。

5.锻打

这个步骤是整个技艺的关键部分。根据要打制铜器的不同形状(花瓶、壶、食用器皿等)选择大小不一的钢锤,采用重锤成型,轻敲慢打,直至铜板出现硬化、变脆的状态,然后再重复进行上一道工序,多次循环后,使铜器成型。

6.修饰抛光

按器具各部分的不同位置使用铅锡物作为焊接用料进行焊接、打磨、抛光,制成各种不同用途的铜器具。打制成型的铜器具,可根据需要在铜器具上通过錾、刻、雕、批、镶嵌等不同的手法进行不同题材的装饰加工,使日用品(盘、炉、壶)、工艺品(香炉、各种动物)、乐器(锣、钹、鼓、笛)、供器(香案、佛像、刀枪剑戟、仪仗)等铜器具的表面纹饰变得精致。

手工制成的西关铜器种类繁多,包括铜盘、铜水煲、汤盘子、炉、盒、壶、杯、镜、锅、碗、筷、蚊帐钩、钮扣等日用品,还有香炉等工艺品,锣、钹等乐器以及佛像、香案等供器,具有很高的实用和收藏价值。西关打铜技艺除具有精致、美观、耐用的特征外,还有杀菌抑菌效果,对治疗某些特殊疾病具有显著的功效。

铜壶

随着不锈钢等冶金技术的发展,手工铜器皿早已被大量机械制造的不锈钢、铁制品所取代,西关打铜技艺鲜有人问津的同时艺人老龄化加剧,这门古老的手艺急需进一步挖掘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