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推荐关注

巧夺天工:动物保护舆论漩涡中的广州牙雕

发布时间:2020-05-13 15:12:24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陈劲佟 高浅  |  责任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

广州象牙雕刻(简称广州牙雕),又称广式牙雕、南派牙雕,是以非洲象牙为原材料,用刮刀、锉刀、凿刀、戳刀等进行雕刻的岭南民间手工技艺,镂雕牙球、花舫撒网渔船、微刻书画为其代表作品。广州牙雕重雕工,以玲珑剔透的镂空、通雕技法最为知名,尤其是多层象牙球的镂空雕刻,曾“令西方人感到无比困惑和着迷”。

广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为广州象牙雕刻提供了物质基础。广州自汉代就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便捷的交通及发达的贸易为牙雕原材料及工艺品进出口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为象牙的精雕细刻和存放提供了适宜的天气条件,促进了广州象牙雕刻的繁荣与发展。

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佛山澜石村河宕村就已发现象牙制品环、梳形首饰和一对形似喇叭、薄如蛋壳的象牙饰物。秦汉开始,广州出现象牙雕刻的印章、金扣象牙卮及小型玩赏物;唐宋时期,广州牙雕品种繁多并具有地域特色;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继续以小摆设、小玩意为主,生产规模与技艺发展水平均为鼎盛,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清朝廷牙雕工艺的主流。道光年间行会组织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称“鬼工”的立体微雕工艺。民国以后,广州牙雕技艺日趋成熟,行业发展盛况空前,从业人员多达1300多人,著名的“象牙街”形成。抗日时期,行业受战争影响而衰落,冯公侠的微雕技艺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象牙厂、输出入联营社等组织的出现,使象牙行业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公约组织对象牙及其制品贸易的限制,极大地影响广州牙雕行业发展,1989年1月,大新象牙厂被迫宣布停产。21世纪初,政策适当放宽,广州牙雕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主要有象牙镂空、编织、镶嵌、染色等工艺,其中镂空和镶嵌、拼镶技术是牙雕行内公认的两门绝技。其中,镂空通雕作品又以层层灵活转动的象牙球(又称鬼功球),即广州象牙行家俗称的“蛋”著称。以象牙球为例,其镂空技艺主要包括球体镂空、表层浮雕和内层拉花三个主要步骤,球体镂空最为复杂、精细。镶嵌技艺突破象牙料固有形状对雕刻技艺的限制,主要有点接触型、平面接触型和曲线接触型三种。点接触型适合于镶花叶、花瓣、花苞、枝干、人物的头和手等,曲线接触型适用于象牙人物雕刻堵底。

广州牙雕作品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早期主要用于宫廷或达官贵人,并大量输出西方国家。按照雕刻题材划分,主要有人物雕刻、花卉雕刻、楼台殿阁、细刻工艺等,且不同的题材雕刻对于技艺有着严格的要求。牙雕花卉采用剪裁、夸张、变形等手法表达意境;细刻工艺在象牙雕刻中自成体系,包括仕女、老人、神佛罗汉、文人学士、山石树木、楼台殿堂等多种题材,主要用于小立体雕刻、器皿、日用生活品装饰,其技法主要包括取胎、浮雕、透雕、线刻、立体雕5种。按照雕刻作品用途划分,广州牙雕主要分为欣赏品、试用品和首饰三类。象牙球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作品。目前,象牙球作品《龙的传人》球体多达54层,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象牙球、象牙船和渔翁撒网是大新象牙工艺厂的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定宁

在传统时期,牙雕一般是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工艺厂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承方式,技艺的传承方式走向开放,为牙雕创作带来一片繁荣的景象。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象牙及其制品贸易的政策性限制,广州牙雕行业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牙雕技艺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不影响该项技艺的传承,政府出台政策保证了牙雕原料的供给和工艺的传承。2006年1月,广州牙雕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牙雕艺人开始尝试用牛骨、猛犸古象牙等材料替代象牙,尽力延续广州牙雕技艺。最值得可喜的是,牙雕大师张民辉经过反复的研究试验,不断摸索,最终解决了骨雕作品色泽与霉变的难题,选定与象牙在材质和工艺操作上相似且原材料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的牛骨作为替代原料,并以牙雕的技艺创造出精巧、玲珑剔透、色泽如象牙的大型骨雕作品。2003年3月,张民辉创作了大型骨雕《越秀新晖》,荣获广州市首届旅游工艺品创作大赛金奖。骨雕技术不受原材料体积局限、可拼镶成任意造型和规模的灵活性,满足了人们对象牙雕刻的喜好和追求的同时,也使非洲野生大象免遭滥杀,保护了生态平衡,为牙雕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

资料提供:广东省文史馆“振兴民间艺术,发展文化强省”项目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