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推荐关注 > 文化遗产

应物而生:白沙茅龙笔

发布时间:2020-05-13 15:12:19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陈劲佟 高浅  |  责任编辑:

白沙茅龙笔,是以江门市新会圭峰山上特有的质坚而韧的“峰茅”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毛笔,因由明代广东大儒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始创而得名。白沙茅龙笔具有软硬适中、吸墨性好、富于弹性、书写流畅、坚韧耐用的特点,比动物毛所做的笔较为精悍。其笔头没有笔锋,挥写时笔划中留有空隙,形成一种其他书法难有的独特的“飞白”,为一大特色。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是以植物纤维创新制笔的杰出代表,是广东省一项独特的民间工艺。现主要分布于江门市蓬江区和新会区会城镇。

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由世称“白沙先生”的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献章(1428-1500)始创,其诗中有“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长揖谢茅君,安静以待终”(《病中写怀寄李九渊》)、“茅龙飞出右军窝”(《答蒋方伯》)之句,将所创的笔拟人化地称作“茅君”。清初《广东新语》“茅笔”条载:“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扑野之致。白沙当称为茅君……又称为茅龙”。圭峰即今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气候温和湿润,生长的茅草适宜制笔。关于陈白沙创制茅龙笔,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一说是陈白沙在圭峰山讲学,“山居苦无笔”,而圭峰多茅草,就地取材扎成笔。另一说茅根入中草药,有清热之功,白沙在煲药后,发现药渣中的茅根已松化,纤维柔顺,有了用茅草制笔的创意。再一说是村民有割茅草扎扫帚的习惯,白沙见小孩用“茅扫”在地上写划大字,受到了启发。还有一说是陈白沙见苏轼诗文提到岭南无靓笔,于是下决心研制出来。这些故事虽然美丽,但真正促使陈白沙创制茅龙笔的,应是他的创新精神和对书艺发展的不倦追求。白沙晚年在积累了深厚的书法功底的基础上,摸索书法新材料,发明了茅龙笔及其书法艺术,取得了成功,振动书界,影响至今。茅龙笔特有的“飞白”,使书写的行书、草书形成了笔划拙重、笔触沧桑、牵丝飞白、峭削槎枒、奇气豪放的独特风格,被称为“茅龙书法”,有“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的评价。现存陈献章留下的茅龙笔书法作品约20多件,其中《慈元庙碑》(高1.8米,宽1.05米,行草)被誉为“岭南第一碑”,纸本手卷《种蓖麻诗卷》(高25厘米,横426.3厘米,草书)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均堪称茅龙书法经典。到了清康熙年间,新会已有捷元斋笔庄专门制作茅龙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新会乡土志》载:“白茅,生于山坑中,明陈献章采以制笔,今犹效之。”清末至抗日战争前,新会更是出现了成行成市的“做笔街”,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澳洲。后因连年战火,新会制笔业陷入了长期凋零,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才得以恢复。

白沙茅龙笔

白沙茅龙笔的制作分为选裁、锤砸、浸泡、刮青削草、捆绑装饰等多道工序。所用原材料为圭峰山特产的茅草,以岩石上生长的为最佳,以秋天采摘为适时。须选摘背风向阳、不老不嫩、茎壮粗大、长短适宜的茅草,取“茅心”——即靠近根部20厘米长的那一段草胆并除去脚叶——加以裁剪后晒干,再用木棰轻轻敲烂,除去糖份便于吸墨。放置干燥处存放隔年(最好两年)后再用蚬灰水浸泡。对于不同季节的茅草,浸泡的时间也有所不同,需要艺人根据经验控制好浸泡的时间,一般以2到3天为宜。否则,时间过长,草料会变色,破坏了茅草的纤维,影响笔的使用寿命;时间过短,又会影响笔的使用效果。随后,再按照设计的笔形进行刮青削草,即利用利刀、锉刀对草料进行快速的刮削并用手拉成笔坯,并将笔泡入水中,在水中拉扯笔锋进行调整,使其达到毛笔的四德——“圆、尖、齐、健”。刮青削草是白沙茅龙笔制作的关键工序,直接关系到茅龙笔的最终成型和使用效果,因此要求艺人具有熟练的技艺。完成刮青削草工序的笔坯,还要经过浸胶、风干和梳整,再用红、白丝绒绕扎,并配以笔帽、丝带等装饰配件,一支完整的白沙茅龙笔即制作完成。白沙茅龙笔材质特殊,制作工艺独特,一反毛笔制作的传统,以植物纤维制成,在我国的制笔史上独树一帜。白沙茅龙笔特别宜于行草书体,亦可用于国画露白线条的勾勒,其泼墨飞白的效果备受历代画家的推崇,对国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百年来,白沙茅龙笔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并凭个人的长期悟性和实践探索才能掌握,缺少具体的研究记载,而且其制作工序繁琐,制作时间长、手工效率低、成本高,难以以此为生。因此,目前掌握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的艺人已为数不多,而且均为业余艺人,传统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已面临失传。

资料提供:广东省文史馆“振兴民间艺术,发展文化强省”项目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