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粤语,是岭南文化的载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院长、党委书记曾小敏表示:“粤语是粤港澳大湾区天然的内部粘合剂,以岭南文化为核心形成的湾区合力,将成为大湾区走向国际化的内生动力。岭南文化的流芳,可以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
被弱化的文化多样性——粤语传承与保护仍有困境
曾小敏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但新生代年轻人对粤语的使用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对依托粤语而存在的岭南文化的忽视,尤其是港澳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认知也受到了制约,不利于岭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今年两会, 曾小敏带来《关于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粤语保护传承中心的建议》。建议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粤港澳三地政府联手,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粤语保护传承中心,拨出专项经费,统筹开展粤语的保护及岭南文化的传承及推广工作。
具体建议为:
一、建议三地政府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传承粤语。普通话和粤语是互补的关系。粤语是粤港澳地区岭南文化的象征与缩影。在推普工作全面推进的时候,应考虑粤语的保留,考虑岭南文化的多样化。
二、建议三地政府在学校课堂推行粤语课。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教育,开设粤语课将有利于岭南文化的传承。
三、建议制定统一规范的粤语书写。语言的传承需要书写这个载体。所以,书写是必不可少而且应当规范、严谨的一项。现在粤语的书写很不统一,如果统一规范的粤语书写让大家有规可依,这样对于粤语的传承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粤语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利用高科技技术,将采集到的有声数据保存起来并进行开发利用,不让具有特色的粤语方言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湮没。
五、组织举办“粤语流行曲大赛”、“粤语童谣大赛”、“粤语朗诵”等活动。通过举办活动,让小孩从小就接触粤语,唤起更多人对岭南文化的记忆和关注,进一步地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
六、加强对粤语的系统化研究。联合湾区重要高校的科研团队开展粤语研究的相关课题及研讨,进一步推进粤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挖掘更多的人文价值和推广价值。
七、加强对粤语及岭南文化的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开设岭南文化的宣传专题专栏,重点对粤语流行歌、粤剧粤曲、粤语相声、粤语讲古等以粤语为表演语言的岭南文化开展宣传推广,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各类型的培训、比赛活动,引导更多群众关注粤语、关注岭南文化。
八、推进弘扬岭南文化的电视频道落地香港、澳门。为进一步促进湾区文化的融合,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推广,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推进如广东戏曲频道等弘扬岭南文化的内地电视频道落地香港、澳门,成为港澳群众能够自主、直接收看的有线频道。通过常态化、每天长时段、滚动性地播放粤文化电视节目,达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粤港澳三地情感沟通及文化认同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目的。同时,通过香港、澳门两个重要的对外窗口,把中华文化的魅力向外辐射,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亲和力,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让中国形象不断树立和闪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