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接大需求“一条龙”就业扶贫
黔南州都匀市春晖小区,主妇在南粤家政课堂学习育婴知识。
手艺人向网友展示织金蜡染的技艺。
绣娘专心制作苗绣。
17岁的朱羽正强烈地期待着在广州开启一段新生活。作为广州港集团班的一名学员,他很快会如愿成为广州港集团的正式员工。只要肯努力,他可以到广州港技校完成本科学业,还有机会在广州安家,把父母也接过去。如今,在贵州毕节与黔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朱羽那样,借助广州就业扶贫提供的平台和渠道,努力蹚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凭借造血式的就业扶贫,拔掉“穷根”、泽被后代不再是梦想。仅今年以来,广州协助毕节市、黔南州稳定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25601人,其中毕节17387人、黔南8214人;累计线上推送优质空缺岗位超过5.5万个,广州市各区线下提供劳动岗位超过1.36万个。
“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这些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就业扶贫提出的要求。广州灵活推进就地就业,持续带动转移就业,精准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多点发力帮助贫困人口“抱团”脱贫、实现“凭技能吃饭”的转变,从“质”与“量”两方面不断提升就业扶贫水平,创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生动局面。
就地就业“活”绣娘回家舞起“指尖芭蕾”
烛火跳动,手指翻飞。在毕节市织金县绮陌街道中营村的蜡染刺绣专业合作社里,苗家绣娘手捏铜片蜡刀,在烛火上略一停留,随即蘸着黑色蜂蜡,在白布上画了起来。只见寓示吉祥的锦鸡纹仿佛飞上了画布,寓示生财的水波纹好似滚动着涌现出来……
“背着娃、画着花、养着家”,不是梦想。蜡染刺绣也可以叩开脱贫致富的大门,成为远近闻名的“指上芭蕾”。
“开始的时候,也有人不看好。”茶店乡海马合作社的创始人罗英告诉记者,苗家儿女为生计走南闯北,常常到浙江和广东的工厂里求职务工。鲜有人能料想得到,有朝一日,祖辈传下来的手工艺能够走出大山,被外面的市场所追捧和青睐。随着绣娘一个接着一个摆脱贫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海马合作社由创立时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60人。
“家门口”就业,须有产业作支撑。“有‘广州力量’撑腰,绣娘很有底气。”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如此感慨。近年来,在唯品会等广州企业的影响下,织金的蜡染刺绣逐渐被市场接纳,产品覆盖家居、服装、箱包等诸多领域。专业合作社和手工绣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7年底,织金蜡染刺绣与唯品会成功“牵手”。2019年11月29日,织金苗绣正式通过YY互动直播平台开启“带货之旅”。在与市场的接触中,开发传统手工艺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企业会把设计纹样交给苗家人,借助他们的蜡刀和纯植物染料进行加工;企业也会通过与苗家人的技术合作,把传统纹样嫁接到各种时尚产品中去。
“家门口”就业,须有人才来引领。在广州的对口帮扶下,织金人频频进入大学、企业考察、学习和交流。从加工成品到直播带货,苗家人逐渐掌握了让蜡染刺绣成为“商品”的方法。苗家人会自豪地告诉远方的客人,织金绣娘不仅登上了伦敦时装周的舞台,而且已经到世界各地去讲学和推广。
如今,织金蜡染刺绣等文化产业已累计实现产值1亿元,专业从事蜡染刺绣的手工艺人达5500余人,带动了2万余名绣娘创业就业,2300多名贫困绣娘实现增收。一把蜡刀、一根蜡烛、一张布匹……不仅能绘就山川日月,而且能绘就美好生活。
转移就业“忙”“南粤家政”异地引流吸粉
“宝宝抓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塞,所以一定要对‘四具’(玩具、卧具、餐具和家具)认真消毒。”在黔南州都匀市春晖小区内,老师正在新一期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班上讲解育婴技能,吸引了社区里各个年龄段的主妇。她们头戴清一色的头巾,身着印有“南粤家政”字样的粉红马甲,在课堂上聚精会神。
一手抱着婴孩,一手记着笔记——王海丽抱定了南下广东务工的想法,听讲格外入神。“我以前在浙江打工,一个月3000元。现在听说珠三角的月嫂每月有8500元收入,干得好还不止这个数。”掌握了这些消息,王海丽心动了,家里人也支持她做月嫂。说起课堂上的收获,她有自己的“小试验”。“女儿刚出生50天时消化不良。我用培训班上学到的手法给她按摩,没想到不用吃药就慢慢好转了。”她转而告诉记者,等女儿两岁了,她就去广东当月嫂,趁着年轻闯一闯。
“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有收入来源,才可能真正脱贫致富。”当地一位社区工作者对此深有感触。广州以就业培训带动就业扶贫,建立起常态化的稳增收机制。不仅在黔南州,“南粤家政”的流量入口也开设到了毕节市。6月,“南粤家政”花城人家(毕节)家政实训基地落成。广州市妇联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百家企业中遴选3家“领头羊”共同打造实训基地。经过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等四大实训课程培训,学员们将走上花城广州的2万个就业岗位。
转移就业是系统工程。广黔携手帮助贫困群众“抱团”走出去,不仅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而且加快了城乡融合脚步。在广州市荔湾区对口帮扶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七星就业APP”的二维码。在这个平台上,地方政府把就业资源导入其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能像“下单”一样找工作。在柏杨林安置点,就业率高达92%。目前仅在广东工作的“柏杨林人”就有1700多名,制鞋、服装、电子等制造业都有他们的身影。
让扶贫成果稳得住,让贫困人口收入有保障。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兜住户籍所在地和就业地的“两头”,才能让贫困群众放心大胆地走出去。为此,广州设立“山海心连之家”劳务协作工作站12个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转移就业人员在广州更好地稳住,我们专门派驻工作人员到广州的劳务协作工作站。”毕节市七星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定期回访、跟踪服务、心理疏导,“柏杨林人”在外务工的生活“稳了”。
基地就业“准”校企联手“订单式”脱贫致富
“入学即入职、顶岗即上岗、毕业即就业”,这已经成了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广东技工”订单班一句响亮的口号。从2016年开始,广州港集团开始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一起探索就业扶贫的路子。2017年,广州港集团班正式开班,至今已开办包括中专班、大专班在内的三期。“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骨干员工、一线技术工人。他们的课程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比如大型机械驾驶、机械维修。”广州港集团扶贫办主任许鸿介绍,经过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两年的培训,学员们第三年到广州港实习,这就是所谓“2+1”的模式。
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关键在于找准需求的结合点。业界人士认为,广州一些企业在技能工人储备方面存在短缺,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借此类合作完善自身的实训体系。“毕节有很好的生源,孩子们很淳朴,和我们企业的理念很契合。”许鸿告诉记者说,学员在培训时就能融入企业文化,这是“订单式”就业扶贫优于劳务输出的地方。在广州港集团、广汽集团、雪松集团的参与下,截至2019年底,广州在毕节市、黔南州已开办30个校企合作班,招收学生1136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85名、占比51.49%。
打造就业扶贫基地,为城乡多元融合搭建了平台。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池涌颇有感触地说:“学院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优势,依托广州港集团、广汽集团、雪松集团等企业对口帮扶,成功探索出‘东西扶贫协同、校企双元育人’等知名企业订单班办学新模式。”谈到未来的设想,许鸿表示,广州港集团还有商旅、水产和地产的板块,这些领域都有可能成为智力扶贫的新领域。“广州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城市,这些学员会给毕节带来新理念、新活力。”
让扶贫的对象目标更聚焦,让政策帮扶措施更到位——广州的就业扶贫充分发挥千年商都的底蕴,把富有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滴灌到岗、到户、到人,不仅使贫困群众“稳得住”,而且为未来“人的发展”打造了新平台、创造了新路径。(记者张露、杨博、苏韵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