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广东8月13日讯 在江门市文化馆,一处古朴典雅的展厅展示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国家级葵艺传承人廖惠林大师在这里展示他的葵扇制作技艺。
有着“葵乡”之称的江门新会历史悠久,从东晋时期即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过千余年新会人的不断探索,今日的葵艺已经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为一体,成为新会的象征之一。
在没有电扇和空调的时代,葵扇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树下的蝉鸣和葵扇的香风伴随着新会人走过了一段又一段漫长的岁月。廖惠林在16岁时因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葵艺厂学习烙画技艺,从此踏上了葵艺制作的道路。而当电扇和空调渐渐普及,对葵艺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加之葵艺仍未列入国家非遗项目,手艺人们甚至难以养家糊口,廖先生所就业的新会葵艺厂也面临着即将倒闭的危机。
在其他工人纷纷转行,自谋生计的时候,廖惠林组织下岗师傅和手工艺人,在十分艰难的时期创办了葵乡传统工艺品开发中心,进行作坊式经营。廖惠林亲力亲为,没有让葵艺的传承断在自己手上,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新会葵艺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葵艺的传承才有了好转。
葵艺的制作有很多难点,第一个是晒葵,把葵皮砍下来晒干,用烤炉烤开定形,第二个是定形后的剪裁和缝制,而真正的难点在于烙画,需要有绘画基础功底,还要有持久的耐心。廖惠林说,在葵扇上烙画和在纸上绘画完全不同,不仅烙铁的温度需要控制,烙画的力度要有技巧。因为葵扇凹凸不平,所以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学习烙画,最基础的操作需要练习一个月左右,复杂的则要一两年时间才能练出功底。廖惠林早年学艺时用的是火烧烙铁,用湿布包着一点一点描绘图案,凉了就再重新放到炉里烤热,现在工具进步,用可以调节温度的电烙笔,绘画精细度大大提升。
“以前老一辈只是画一些简单的图案,看着比较特别而已,和现在葵艺的价值不一样。现在要提高收藏价值,就要在工艺水平和包装设计上下功夫。为了展示地方特色,或者用于送礼,就要配上精美的包装盒,还要结合现代美学要求以及市场资源来开发产品,我们必须不断开动脑筋,不断的创新才能把这个非遗在现代站稳脚跟并且传承下去。”
在非遗传承方面,廖惠林一直把年轻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宣传方式:给小学生们教授的是有趣的绘画,对大学生们则是介绍复杂深入的烙画,慢慢地将葵艺带入学校课堂,发掘对此感兴趣的学徒。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葵艺并未式微,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葵艺的学习和宣传之中,在让葵艺辉煌重现的同时,更是将葵艺通过一把把小扇传递到了更远的地方。“葵艺的传承不应止步于此,而是交给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有文化有学识,有着更为活跃的思维,他们是朝阳、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萃取葵艺优秀的一面,用创新性的方式更好地将葵艺传承下去。”廖惠林说。(高浅实习生:卢健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