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湾区公益

新活广州 | “得闲做公益”成广州新时尚

发布时间:2020-08-19 10:15:21  |  来源:大洋网  |  作者:佘湘娥 罗力业  |  责任编辑:

 “一起来,更精彩”!

还记得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的口号吗?

10年前的那场体育盛会,

30余万亚运会志愿者用真诚的服务,

赢得了来自海内外的盛赞,

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温暖”的群体。

☟☟☟

 10年来,在亚运会中探索起步的志愿服务早已在广州蔚然成风,“得闲做公益”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广州处处涌动着和谐友爱的暖流,志愿者、义工早已融入到社区街道中,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用自己的力量助力广州的文明建设。

乘着亚运东风,志愿服务在广州遍地开花

广州的志愿服务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1987年至2010年,广州的志愿服务事业得到加速成长;1987年,广州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心声热线;1995年,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推出了护花行动、春运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持续开展至今。2010年,广州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被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志愿服务自此在这座城市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春运志愿者、广交会志愿者、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每逢盛会,他们的身影从不缺席。

 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

邻里街坊“得闲做公益”共砌城市文明大厦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志愿者。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底,广州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295.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约20%,其中35岁以下青年志愿者245万人,占已注册志愿者总数的83%。在广州,“得闲做公益”已融入到街坊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增进邻里感情与社区幸福指数的新桥梁。

 60后“前浪”志愿者叶健玲:义工服务乐在其中

叶健玲是广州市龙凤街社工服务站的广爱义工,街坊们都习惯叫她“玲姨”,她曾因在医院中见到无人照顾的病人而萌发了当义工的想法。在她的带动下,她的妹妹和朋友也加入了义工的服务行列,跟着她一起上门去探望孤寡老人。据玲姨介绍,现在她所处的义工队伍不仅有“50后、60后”的“前浪”,还有“00后、10后”的“后浪”。在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许多小学生也和玲姨他们一起做志愿服务,同孤寡老人聊天、唱歌,给他们送去温暖的关怀。

 疫情期间,玲姨为街坊们测量体温。图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人措手不及,玲姨所在的社工站的志愿服务活动也陷入了停摆。闲不住的她选择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中,在社区的各主要出口为来往人员测量体温,帮助邻里间填报穗康码等。

 玲姨说,由于疫情的关系,许多孤寡老人和伤残人员困于家中,义工服务队通过协助当地居委会来帮助他们填报穗康码、运送生活用品和防疫物资等,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左一为玲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玲姨坦言道:“当时脑海里并没有担心或害怕的想法,大家都是邻里街坊,我只是和平常一样为大家服务。”据悉,在疫情暴发的初期,义工、居委会和城管等部门在社区联动防控,每天轮流值岗,让玲姨感到欣慰的是,街坊们都很体谅能积极配合防疫工作。

据广州市龙凤街社工服务站主任林丽婷介绍,疫情期间,社工站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由于龙凤街困难人群人数较多,社区党委帮忙招募了2个党员,社工站招募了10名志愿者,每天电话慰问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的服务需求,缓解他们因疫情难以外出的焦虑情绪。通过动员党员和志愿者在社区宣传、派发红棉暖心卡提醒社区居民做好防护,从街坊生活的细微之处提供关怀。

 左一为马广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退休老党员马广明:疫情期间化身街坊的“Tony老师”

马广明是沙面街翠洲社区党群志愿巡逻队队长,曾获得2017年10月“荔湾好人”的荣誉称号。未发生疫情之前,他和队员们通常在晚上6-8点出去巡逻,主要协助民警维持沙面秩序,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以及劝导不文明行为。他认为自己作为居民一方面享受着沙面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旧城改造的参与者和守护者,看着沙面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自己也感到非常自豪。

 左一为马广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送食物、送陪护、送清洁、送宣传成为了马广明的主要“工作”,同时他还化身为“Tony老师”,上门为有需要理发的街坊剪头发。有街坊表示,过年前一周剪过头发后,便一直没有机会再剪过。“快两个月没剪头发了,特别难受,现在剪完很轻松,想不到我们的街坊当中还有理发高手。”

在广州,像玲姨、马广明这样的义工还有成千上万,他们用自己的“微光”凝聚成热,汇成一股暖流,为广州的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广州打造志愿之城。

 记者参加华南植物园志愿者活动

90后年轻志愿者:“志”趣相投服务更凸显智慧与爱心

记者本人也曾在2018-2019年参加华南植物园的志愿者活动,在那里,志愿者们主要协助开展亲子活动相关的志愿服务,引导孩子们探寻自然界的奥秘。例如,引导孩子们认识蕨类、睡莲等植物的生长、研究画家莫奈笔下的睡莲等。记者在参与这些志愿者活动时,发现有不少是和本人年龄相仿的90后,谈及为什么会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大多认为首先自己有兴趣有时间,第二是希望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到有用的地方,第三则是认为参与志愿活动能够凸显出智慧、爱心与奉献。

 广州无线电集团总部青年突击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官方数据显示,广州市志愿者活动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志愿者普遍都受过高层次教育,青年志愿者早已成为广州推进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尤其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走进医院、工厂、社区、站场、网络,让广州青年战“疫”志愿突击队的身影化作抗疫前线的一道道美丽风景。

制度法规来护航志愿者受礼遇

广州,一直是一座志愿服务之城,也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值得赞许,更需要激励,广州也为此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条例来保驾护航。

2019年6月底,广州启动了《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修订工作,为广州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大力推广公益时间银行,鼓励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按照1:1的比例将志愿服务时数转换为时间积分,用于兑换服务和物资,并倡导志愿者将时间积分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兑换服务和物资,实现“二次公益”。

 25名外籍志愿者被授予“广州市社区友好使者”称号

2020年6月30日上午,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其中规定,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单位和个人的荣誉称号、文明行为表彰奖励等信息,按照自愿原则,记入信用档案。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或者聘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人物。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

加速了志愿服务在羊城的本土流动,

涌现了“最美志愿者”等先进典型,

让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

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出品:大洋网 文/佘湘娥、罗力业 图/罗力业(除受访者提供) 视频/罗力业)

(部分文字和图片资料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