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广东8月24日讯 潮剧,又名潮调、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潮剧以优美的唱腔音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极富地方生活特色的戏曲情节而享誉海内外。2006年,潮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悠悠五百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潮剧作为中国古老戏曲之一,早已成为连接海内外2000多万潮汕人的精神纽带,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心修学,打造扎实功底
作为一名潮丑演员,张树桐学习潮剧技艺已超15年。1998年6月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后,他便进入广东潮剧院担任导演与演员的职位,后重回汕头戏曲学校成为一名戏曲教师。张树桐师承郑福基、蔡书强等老师,在数年的摸爬滚打中,打下了扎实的演艺功底。
生在潮汕,张树桐自幼就受到潮剧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他总能看到或听到潮剧,这也让学习潮剧这一决心早早地埋进张树桐的心中。1992年,在经过专业考与文化考的双重考查后,他正式进入汕头戏曲学校,开启他与潮剧的故事。
行内人常说:“无技不成丑”。在全国的戏曲种类中,潮丑以传统的折子戏扇子功而出名。扇子功包含合扇法、半张扇法和张扇法等,需要潮丑演员过折扇的开、合、颤、翻、摇、抛、绞等来突出所饰角色的性格特点。“合顶扇”、“托旋合翻扇”、“接扇”等3个潮丑折扇工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表演中,他结合剧情运用各种丑角表演技巧塑造人物形象,成功地扮演了一系列角色,如《柳玉娘》的阿仁,《忠义双夫人》的岳庭,《金花女》的阿牌,《昭君出塞》的王龙等。
回归校园,志做薪火传承人
“选择回归学校,是因为觉得自己在舞台上吸取了足够的经验,也就开始有了想要把潮剧的技艺更好传承下去的想法。”2015年,张树桐重返母校,成为负责培养丑角演员的戏曲老师。
据张树桐的介绍,与当时他进入汕头戏曲学校不同,学校适应新时代改变了教学模式:从三年一招到如今的每年招生;学生们也需要通过更严格的考核才能研修戏曲学业;同时,除了每日早练晚修的基本功,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潮剧文化课。他表示,只有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能感悟与悠久的潮剧文化,才能深刻地领悟角色特点,把潮剧演“活”、演火。
相比做戏曲演员,张树桐深知做戏曲教师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当你成为引领一批人的榜样时,总是会不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和学生们共同进步。”
保持初心,结合时代发挥价值
从演员到教师的身份转换,让张树桐感受到潮剧在近些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他坦言,目前全国的戏种的确都面临着发展困难的现状,但潮剧在潮汕地区生存力依旧很强。一是因为潮汕地区祭祀等传统习俗活动中需要潮剧的助兴;二是潮剧目前还没有面临观众断层的困境,据悉在揭阳仍有不少的年轻票友支持潮剧。
近年来,潮汕地区政府一直在经费与平台宣传等方面支持潮剧的发展。张树桐告诉笔者,广东潮剧院经常会去珠三角进行演出,为在外的潮汕人带去有乡音的温暖。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让各地戏曲行业交流愈加方便,广东潮剧院曾前往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进行学习交流,也有幸曾邀请业界著名的戏曲导演到汕头戏曲学校进行培训与授课。
对于潮剧未来的发展,张树桐保持着作为潮剧演员的自信。“只要演员们用心,传承者们努力,相信在传统技艺与新兴技术的包容结合下,潮剧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好更高的艺术价值。”(高浅 实习生:陈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