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莞市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一周年 莞邑大地涌动新浪潮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昔日“世界工厂”蝶变为“湾区都市”。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吸引18支高水平科研团队进驻。
东江之滨,莞邑大地,改革新浪潮在这里不断涌动。
从以战时机制应对疫情影响和国际经济下行冲击,坚定以创新驱动推动制造业发展,到全链条为投资松绑打造大湾区“成本洼地”,于危机中育新机的信心与决心在这里宣示。
从以功能区统筹激发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活力,到全面拓展生产空间、优化生态与生活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在这里吹响。
东莞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如今正因改革而强。2019年7月底,广东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昔日广东“四小虎”的改革闯将精神,以新的方式在当下延续。一年来,东莞站在全新的时代方位,以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接下来,东莞将以广东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统揽,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落实好各级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强化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担当,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探索先行经验,以改革开放实际成效推动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动能转换
“进”和“新”力量跃动
工业生产总值逆势增长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我们这种科技型企业尤是如此。”谈及一个多月前在北京参加企业家座谈会的情景,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仍心潮澎湃。在这位80后企业家的带领下,近3年来,拓斯达营收增长了近4倍。如今,市值近50亿元的拓斯达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代表,自主研发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视觉算法等多项核心底层技术,公司自制机器人本体比例达到46.2%。
疫情中,拓斯达一度面临生产运营的压力。在东莞各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拓斯达主动谋转型转产口罩机、熔喷布机,打通产业链,并积极稳定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解决方案等主营业务。2020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预计将达到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40%。
拓斯达的突围之路,是东莞坚定制造业发展、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的一个缩影。
2020年上半年,东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61.28亿元,增速基本与全国持平,排名仅次于深圳,位列珠三角第二。工业生产率先复苏,在多项关键数据指标上显示出了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月当月增长9.3%,连续3个月保持正增长;2020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4%,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增长22.9%。
更可贵的是,新动能的崛起让东莞经济复苏的脚步处处跃动着“进”和“新”的力量。2020年上半年,东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工程分别完成投资88.1亿元、36.8亿元,同比增长53.8%、28.2%。
近年来,东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与投入,是驱动工业生产与投资逆势增长的一大动力。特别是在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中,东莞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发展突出问题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转型升级进一步赋能。2020年上半年,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7%和34%;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5.1%,累计达5.03万户。
一年多来,东莞与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之间的创新连线,从过去单点突破为主,逐步走向多点串联。依托中科院物理所建设、投资上百亿元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仅一年多时间,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就吸引了包括付超和曹永革在内18支掌握“硬科技”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进驻,并已在东莞塘厦镇落地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迎来高速发展。东莞市政府还积极联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由中科院着力整合优势创新资源,东莞市政府在土地、资金、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抓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从倍增计划向纵深发展,到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从大科学装置集聚带动源头创新,到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建设……昔日的“世界工厂”正崛起为年轻的科创“策源地”与人才高地。
战时机制
政企携手快速反应
于危机中育新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东莞市委、东莞市政府快速反应,参照疫情防控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以战时机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体系,统筹调度资源,全力帮助企业重振良好发展势头。一批创新举措相继出台,折射出东莞这座城市在危机中育新机的改革精神。
创新升级“企莞家”平台系统,形成了各部门线上线下协同服务企业的政务服务新生态。其中,对纳入平台的企业实施惠企政策“一站式”精准扶持,解决了惠企政策分散庞杂、获取难、手续多、耗时长的问题。目前,“企莞家”服务企业总数达18991家,覆盖“倍增计划”试点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小升规”企业等。2020年以来,“企莞家”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诉求1830件,办结率超过87%。疫情中,“企莞家”完成了5100家企业匹配并设计了模型,为东莞市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提供了支撑。
“‘企莞家’平台是具有莞式特色‘放管服’改革,它解决了企业的资源需求与政府精准服务间的矛盾,畅顺了政企沟通痛点难点,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继云教授这样评价。
全面复工复产后,为帮助企业走出缺工困境,东莞出台“企业组织、政府补贴、集中包车”政策,派出10多个小分队,到全国10多个省区精准对接,以包车、专列等形式,点对点将务工人员从家门口接送到厂门口,特别是确保了工程师、高级技工等核心员工及时返岗,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媒体评价“‘抢人’背后是东莞对劳动力资源和人才的渴求,体现了城市的进取心”。
疫情之下,一些企业订单充裕却人手紧缺,而另一些停产企业却有不少待岗员工,人力资源供需“冷”“热”两极矛盾凸显。东莞在广东省创新“共享员工”互助调剂模式,并率先制定企业用工余缺调剂指引。东莞小天才公司向多年合作的生产商——威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借调100余名技术工人解决“用工难”问题;黄江欣意口罩厂从以纯集团“借用”上百名员工,解决了防护服生产的封边技术难题……截至7月底,东莞市共计288家企业开展了“共享员工”对接,累计牵线“共享员工”1.3万人,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东莞的探索经验。
面对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外向型经济大市的东莞又开始了新的闯关。出台实施“投资松绑30条”“稳外贸20条”“完善扶持25条”等系列政策,统筹设立了50亿元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专项资金;瞄准产业链安全,筛选出5000多家重点企业,确立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的基本盘;建立了每个重点企业一个驻企专员、一个融资顾问的帮扶网络,实打实为企业解难题……
位于松山湖的大族粤铭海外市场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在科研申报、资金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也面临困难。了解到情况后,东莞市政府专项指导组第一时间召集多部门负责人来到企业现场协调解困。经协调,公司2项科研项目申报有了新的进展,其中1项正争取申报广东省重大项目;东莞银行现场就信用贷款和贴息与企业对接,初步拟定信贷金额。
“对接事项都有政府专员在跟进。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对接下来的增资扩产更有底气。”大族粤铭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卓劲松说。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虽然谁都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但能看到人们依旧和当年白手起家时一样,对未来抱有信心、不轻言放弃,并努力寻找突围之路。”这,正是东莞变压力为动力的果敢,偏向虎山行的改革勇气。
审批提速
优化营商环境全链条
为投资“松绑”
“项目办理施工许可,前一天填报资料,第二天就拿到了审批,这充分体现了‘东莞效率’。”2020年5月,东莞第二季度市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动工仪式上,唯美集团旗下的广东东唯新材料有限公司特种高性能陶瓷板材项目拉开了建设序幕。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对东唯新材料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享受到的高效政务服务连连称赞。
在东莞,以战时状态狠抓项目落地的高效行政效率正在成为常态,通过“放管服”改革不断刷新审批速度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今年4月9日签约,6月24日成功摘地,从签约到控规微调及摘牌只用了两个半月,其中控规微调仅用了8天。”近日,在东莞市第三季度重大项目、增资扩产项目、TOD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塘厦分会场,瑞勤科技消费类电子智能终端制造项目正式动工,项目建设方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陈晓蓉高度评价“东莞速度”。
过去一年多来,东莞将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上持续发力。目前,东莞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已分别压缩至53个工作日、43个工作日,比广东省改革目标的100个工作日、60个工作日分别压减47%、28%。
2020年以来,东莞更是打响了一场重大项目审批服务闪电战,坚决落实为投资“松绑”。在优化审批服务方面,实施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预审批、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带方案出让等改革创新,特别是在土地征收、用地出让等方面,靠前服务提高效率,大力整合审批环节,促进多部门协调审批深度融合,实现项目审批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互认,在土地、资金等要素方面加大对重大项目的倾斜保障,赋予项目更大的政策含金量。
在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区、水乡功能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代办服务点,政府部门的服务专员为重大项目在项目招投标、项目分期报建等全过程中提前介入,提供“保姆式”服务,变“等企业”为“追企业”。目前,东莞市已为26个重大项目提供代办服务63次。
2020年5月,东莞发布“投资松绑30条”,从主体、空间、成本等方面为社会投资松绑、减负,全链条松绑提速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提出统筹5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全球招商,重点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力争2022年东莞市累计招商引资额超6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这样大手笔、大体量、系统性的投资松绑政策,在东莞发展历史上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创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比较少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轮的全球招商中,东莞不再比拼税收、地价等优惠,而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与综合配套生态为“牛鼻子”,向招商引资的2.0版本加速升级。
放眼东莞,一批新项目紧锣密鼓布局。2020年1-7月,东莞市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4亿元,同比增长37.3%。在重大项目“火车头”的带动下,2020年上半年东莞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27.79亿元,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6.2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投资增长26.7%。投资增速加快,不但为短期经济稳增长提供强力支撑,更为下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后劲。
功能区统筹
要素资源统筹配置
流动更高效
2020年4月底,位于东江之滨的松山湖东部工业园正式动工建设,并迎来12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金额54.3亿元。这个工业园是企石镇版图上最北端的片区,在“沉睡”了10多年后,由松山湖高新区收储6520亩土地,并面向全球招商,打造东莞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承接精密制造、新兴科技、环保节能的高成长性企业。
松山湖东部工业园是东莞推行通过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以来,松山湖功能区统筹发展试点实践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松山湖与企石“联姻”,统筹开发东部工业园,旨在打造“松山湖2.0升级版”,解决松山湖空间不足与企石后发崛起、进位赶超的动力之困。
东莞是国内少数几个实行市直管镇体制的城市之一。多年以来,灵活高效的行政架构成为东莞改革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在“市镇村组”四轮驱动下,各镇村组各自为战、分散发展,也出现了产业、城市设施难以有效集聚,产业布局、土地资源未能高效统筹等问题。
2019年,东莞启动了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在不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不增加管理层级的情况下,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园)及周边9镇、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5镇开展试点,实施发展规划、区域开发、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五大统筹”。一年多来,在试点的两个功能区,区域统筹发展正从文件规划一步步落地成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大岭山镇福林工业园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厂房中,坐落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孔陶瓷研究团队搭建的中试试验平台,这正是松山湖功能区科技产业融合的产物。一年来,功能区“1园9镇”的科技产业交融越来越频繁,科技要素从松山湖加速向功能区各镇外溢:园区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已成功与大岭山等镇共同打造“华科城”系列孵化器,实现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的服务输出;华南工业设计研究院与横沥镇共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心、模具信息服务中心;松山湖高新区拿出120亩稀缺土地资源,支持周边镇龙头企业在松山湖建设研发总部,大岭山镇拓斯达、石龙镇众生药业等企业已成功进驻……
走在水乡科创中心的道路上,道路的一边绿地环湖,另一边则矗立着一栋栋模块化集成建筑,水乡政务服务中心便伫立于其中,企业与市民在这里“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在服务中心的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专区,可就近、集中办理国土、规划、建设、不动产登记等领域近100项市级下放事项。水乡管委会还建成了“高效水乡”服务平台,24小时服务企业,目前已有96项事权可在平台进行审前服务,实现了从立项到投产的全程网上辅助申报和材料校验。改革以来,水乡管委会的审批时间比原来减少三分之一。松山湖功能区全面承接168项市级下放事权,自2019年7月正式承接以来已办理功能区业务80750宗,功能区行政审批平均提速12%。
“经过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审前辅导,我们公司提交的材料一次性通过,仅5个工作日就拿到了4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在其他一些城市至少要三个月才能办下来。”诚捷智能装备(东莞)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呙亮说,“出于对水乡功能区高效政务服务的信心,我们企业内部把项目投产的预期时间从3年缩减到了1年半。”
一年多来,功能区以“更强大的统筹能力、更科学的职责分工、更高效的机构运转”充分验证了改革成效。这是对东莞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改革,对于重塑东莞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优化空间
重塑城市格局
迈向“湾区都市”
行走在东莞水乡功能区,只见河网纵横交错,土地被分割为一个个小块,建设用地稀缺。水乡功能区的开发强度已超过40%,亟须开拓新的产业空间。目前,洪梅镇正在谋划水乡第一宗连片的、条件成熟的“工改工”项目。在这片1200亩的土地上,原来低矮破旧的老厂房将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楼高近60米、容积率达到4.0的现代化产业园,并实现“工业上楼”,推动制造业的集约发展。
2020年3月,东莞市委深改委批准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塘厦、常平、石龙共5个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其中,水乡功能区被赋予了创建连片“工改工”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新使命,探索通过改造模式、专项规划、项目报建、产业运营等改革,建立健全连片“工改工”全流程体制机制。
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时期,农村集体土地承载了东莞2/3的经济存量、2/3的工商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镇村级工业园土地权属复杂、碎片化,利用效率低下,环保、安全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引入。
改,成为摆在东莞面前的不二选择。2020年4月,东莞《关于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实施意见》及相应配套政策发布,针对土地归宗拆迁补偿难、连片改造动力不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负担沉重等难点,通过86条创新举措,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村集体等各方积极性。
从2020年开始,东莞开展“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并建立项目库,力争2020年全面推动11500亩的工改工连片改造,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7500亩。截至2020年7月,东莞市已累计完成“工改工”拆除平整2896亩。
除了城市更新之外,用好土地收储整备的开发方式,为重大项目、龙头项目提供土地要素支撑,对东莞产业的发展来说也至为关键。2019年至今,东莞全市共收储产业用地9984亩,累计办理工业仓储用地(含“工改M0”)变更土地使用条件业务175宗,面积超过1.3万亩,累计增加工业厂房建筑面积531万平方米。
眼下,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高质量发展平台,土地收储整备使得越来越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与前沿科研平台,获得了广阔而优质的发展空间。
以拓展产业空间为切入点,东莞还深远谋划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一盘大棋”。从“十年磨一剑”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商务区,到全力构建“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位一体的城市品质标杆地区;从多个轨道交通站场TOD综合开发提速,到沿轨道交通重塑城市格局……精心雕琢的城市“工笔画”逐渐清晰,昔日的“世界工厂”蝶变为如今的“湾区都市”。接下来,东莞还将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安排,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引领带动城市发展转型。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如今的东莞,以改革创新实验区撬动全域推进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从理念设计到政策制定再到落实执行,强烈共鸣与合力在同一个方向凝聚、升腾。(撰文/郭文君 摄影/孙俊杰 编辑统筹/甘韵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