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六大举措”决胜脱贫攻坚,广州帮助毕节、黔南脱贫180万人

发布时间:2020-09-16 10:16:38  |  来源:南方网  |  作者:刘冠南  |  责任编辑:

9月15日上午,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广州市政府部门定期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协作办副主任陈震出席发布会,介绍了广州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情况。2016年以来,广州持续全面加力,聚焦精准施策,助推对口帮扶地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截至2019年底,助力贵州毕节、黔南地区减少贫困人口逾180.49万人,14个贫困县摘帽,2666个贫困村出列。

根据国家部署和广东省的要求,2016年广州市承担对口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和黔南州任务。自新一轮扶贫协作任务启动以来,广州市累计向毕节市、黔南州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1.78亿元,向两地选派党政干部144人、专业技术人才1411人次。

2019年,毕节市、黔南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1.36亿元、1518.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0%、7.9%,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至1.54%、0.68%。广州市在2018、2019年的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

今年以来,广州坚决贯彻落实7月9日广东贵州两省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议要求,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粤黔扶贫协作。具体工作包括以下6个方面:

首先是在资金援助方面持续升级。今年广州市向毕节市、黔南州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0.77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1亿元为追加财政资金,用于支援毕节市3个未摘帽县(纳雍、威宁、赫章)和2个贫困人口超1万人县(七星关、织金)。同时,为助力毕节市151个贫困村出列,广州市每个村均追加100万元的标准,组织社会各界筹集1.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

二是劳务协作全面加强。按照“分批有序错峰”要求,支持援建的156个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457人。组织开展技能培训156期、培训7402人次,在广州建成“山海心连之家”服务站13个,促进毕节、黔南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764人转移广东就业。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培训工程向毕节、黔南拓展,广州港集团、广汽集团、雪松集团、岭南集团、谷丰集团等16家广州企业,在毕节、黔南的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三大工程”订单培养班42个(粤菜师傅班4个、广东技工班33个、南粤家政班5个),招生13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占56%。

三是消费扶贫加快提速。组建广州消费扶贫联盟,出台《广州市消费扶贫实施方案》,通过线上电商、线下平台、直播带货三大渠道强力助推“黔货出山”。目前广州市场每天销售毕节纳雍土鸡1500只、威宁生鲜蔬菜100吨、赫章鸡蛋100万枚、罗甸火龙果20吨、长顺绿壳鸡蛋16万枚。2020年以来,广州市场累计销售两地扶贫产品22.84亿元,比去年全年增加5.24亿元。

四是主打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新增引进企业53家,实际投资27.83亿元,带动4.27万贫困人口增收。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立邦集团落户黔南州都匀经开区、引进新三板挂牌企业铭丰包装落户毕节七星关经开区。广药集团启动广药王老吉刺柠吉科创基地、广药王老吉(毕节)产业有限公司在毕节挂牌成立,并研发了刺柠吉原汁口服液、刺柠吉气泡酒、刺柠吉果脯等新产品,布建1808个主题形象店,2020年来已完成销售3亿元,预计年销售超5亿元。越秀集团投资25亿元在毕节、黔南建设的年出栏200万头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平台项目全面开动,2020年年底50万头生猪出栏、明年第一季度100万头生猪出栏。广州江楠集团在威宁投资25亿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园,一期首开区项目已陆续投入运营,完全投运后将带动周边40万亩以上订单农业发展。广州发挥科技及人才优势,在黔南州海拔1400米以上“少边穷寒瘟旱”典型冷凉山区,引入“滇杂31”“滇禾优615”等水稻良种良法,现已推广种植4万亩,亩产由300公斤左右增加到600多公斤,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

五是结对帮扶务实开展。承担结对任务的广州各街道、村(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两地878个深度贫困村落实结对帮扶工作。荔湾、花都等区加大对结对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力度,试点建设长者饭堂。雪松集团在织金县捐赠4300万元修建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学校——羊城中学。

六是组团帮扶示范引领。广州全面启动对毕节、黔南的县级人民医院和4家市州级医院开展“5+2”模式帮扶(即帮扶建立5个有特色的专科和1个急救中心、1个重症监护室),由南方医院白云区分院帮扶的黔南荔波县人民医院,“5+2”的硬件、软件基本具备,9月3月胸痛中心挂牌成立。按照“市对市、区对县(区)、校对校”的原则,安排广州学校与毕节、黔南18所特殊学校进行了结对帮扶,广州大学与毕节市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签订校际帮扶协议。目前共有476名挂职教师、医生、专业技术人才在毕节、黔南工作。(南方日报记者/刘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