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0-10-21 10:48:23  |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徐子茗、李文轩  |  责任编辑:

 原标题:聚力融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

稻田旁的左步书屋成为附近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受访者供图

方特梦幻王国“熊出没”花车巡游活动。受访者供图

方特梦幻王国“熊出没”主题演出。受访者供图

●中国命题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广东实践

在广东,岭南文化正以鲜活的面貌,在南粤大地焕发活力。广州永庆坊景区及非遗街区,粤剧新说唱、醒狮表演等非遗展示活动成为城中新热门,国庆期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8.60%;纳入监测的75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以高质量的非遗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超过212万人次的市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三五”期间,广东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面向未来,新的征程正在开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10月12日至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广东将牢记嘱托、奋发实干,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切实把全面建设小康的文化果实,惠及千家万户,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传统文化换新颜

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岭南经验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城市之魂”,传承历史文脉,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件事。

“十三五”以来,广东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陈列在南粤大地的历史文化史迹“活”起来,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用“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建筑等进行改造,留住城市记忆。近年来,广东涌现出广州市荔湾区永庆片区微改造、潮州“百家修百厝(祠)”等历史文化街区保育、乡村振兴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并持续做好岭南非遗文化、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南粤古驿道等保护利用工作。

“十三五”期间,广东努力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岭南经验,组织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章立制,加强非遗传承人管理,开展“云上非遗工程”,“非遗在校园”等工作。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文艺工作者们从丰厚的岭南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探求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2019年,广东推出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传统戏曲走进荧幕,披上特效的外衣,屡获奖项。大型民族舞剧《醒·狮》运用独树一帜的岭南舞蹈语汇抒发民族豪情,摘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

广东文艺创作勇攀高峰,精品展演日益繁荣。近几年,广东获得国家级及国际性文艺奖项作品达400多件(部)。舞剧《沙湾往事》以极高的艺术水准摘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今年亦推出全国首部抗疫主题文献剧场《致勇气》、话剧《战“疫”2020》等新创剧目,讴歌抗疫英雄、鼓舞抗疫士气。

▶播撒文明种子

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

韶关乳源,瑶汉结合、讲演结合等模式打造的“金句闪光”文艺宣讲品牌,让群众听讲有乐有得;惠州博罗,“乡村骑行队”成为一道风景线,从“隔车窗”到“面对面”,将生态文明知识“骑”到村民心中……

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高品质的精神大餐和惠民服务,下沉至田间地头。

广东努力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出广东贡献、提供广东经验。自2019年5月启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活动,围绕一场百姓宣讲、一次文艺展演、一批惠民志愿服务、一次“种文化”培训、一次走访慰问、一批电影下乡、一次主题教育实践等“七个一”内容,覆盖全省全部地级以上市的21个首批全国和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行程1万多公里,受益群众逾100万人。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广东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重要进展。

“来莞17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今年6月,湖北农民工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的一则留言火爆网络。五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2019年,广东全省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馆194个、分馆1833个、服务点712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865个,基本实现100%覆盖。

广东还涌现百歌颂中华、劳动者歌唱大赛、群众艺术花会、“三百工程”进基层等省级群众文艺活动品牌,让市民不仅能在家门口品尝文化大餐,也参与其中成为主角。

▶文旅融合、科技赋能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今年国庆假期,广东文旅市场迎来一波高峰。据统计,广东全省共接待游客4998.0万人次,同比恢复81.2%,旅游总收入356.7亿元,同比恢复68.6%。文旅活动亮点纷呈,带动市场持续升温。

“十三五”以来,广东文化和旅游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广东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业总收入、入境过夜游客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不断丰富文旅市场产品供给。广东推出64条历史文化游径和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0个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红色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旅游、文化遗产旅游、工业商贸旅游等成为市场新热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广东文旅融合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2019年,规模达100亿元的“文旅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进一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产融长效机制。2019年广东旅博会吸引了50多个国家(地区)、50多万人次参加,成为政府投入资金最少、市场化程度最高、观众人次最多的展会。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驱动融合。广东文化产业摸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涌现腾讯、多益网络、奥飞动漫、锐丰音响科技、励丰文化等一大批行业领先的文化科技企业。

“文化+技术”的组合,催生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转型。经统计部门核定,2018年度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5787亿元,同比增长20%,约占全国1/7,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扬帆奋进正当时,砥砺前行谱新篇。广东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发挥文化和旅游业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擦亮岭南文化品牌,构筑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和旅游高地注入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数读

加快基层“三馆一站两中心”建设。2019年,广东全省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馆194个、分馆1833个、服务点712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865个。

截至2020年6月,广东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01项(省级数量包括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37人。

广东省还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45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43个,研究基地24个。

2018年度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5787亿元,同比增长20%,约占全国1/7,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占GDP比重达5.79%,提高0.42个百分点。

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1%;接待过夜游客5.3亿人次、增长8%,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数量等指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一线走访

◀广州永庆坊微改造 ▶

历史街区“活”起来

麻石路、青砖墙,趟栊门旁满洲窗。走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的狭窄巷道,一股浓厚的西关风情扑面而来。

“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政府探索通过BO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由企业改造、建设和运营微改造项目,永庆坊的蝶变由此开始。2019年国庆期间,永庆坊二期示范段——骑楼段对外开放。全长1.2公里的骑楼街外立面穿上以灰白黄色彩为主的“新衣裳”,同时复古还原了民国时期的士多店、老照相馆、八和会馆、骑楼街铜铺等传统店铺。

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活化传承,永庆坊通过市场化运营,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样本,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今年8月,永庆坊作为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正式挂牌,邀请10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进驻永庆坊。

“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掌舵的赵家狮非遗生活馆开业当日,便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有1600多人进店参观体验,平日里的日营业额也能达到1.5万元。”赵伟斌说,“这都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

广州市级广绣传承人李敏介绍,过去,由于景区、商场等地段铺租人工贵,大部分非遗传承人承担不起,导致其工作室分布在城市各处,如今工作室进驻永庆坊,不仅能为其提供一个展示传播的空间,同时也为非遗大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创作的平台。

永庆坊的蝶变正是广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成果之一。截至2019年底,广东累计实施“三旧”改造面积达80.04万亩,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九市共保护与修缮传统人文历史建筑567万平方米,隐匿于老城里的岭南历史街区重现魅力。

◀中山先行先试 ▶

打造“共享阅读空间”

走进中山市南朗左步村,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中,一座玻璃书屋成为新晋“打卡地”。书屋的“常客”孙先生每逢周末都会到这里看书,他点赞:“书多且全,环境也好,没想到村里能有这么好的书屋。”

广东省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中山创立共享型纵横结构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图书馆、镇(区)图书馆、中山书房(含街区自助图书馆、A级共享阅读空间)、邻里文化家图书馆等各类别自助图书馆共有80家,平均每4.3万人就能拥有一座自助型、场馆型自助图书馆。2019年中山24个镇(区)分馆和街区自助图书馆共完成36.8万册图书流转,在20个镇区开展流动图书服务70场次,为24个镇区配送阅读推广活动48场。

此外,中山纪念图书馆还打造了“图书馆之友”项目,赢得市民群众纷纷好评。使用者可通过手机中的“图书馆之友”管理系统开展团体内读者借阅手续。目前中山全市已建立了53家“图书馆之友”的学习型组织,累计配送图书135551册,推动了“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企业”的建设,拓展了公共阅读阵地。

中山的一系列创新变化是广东深化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十三五”以来,广东不断完善和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全省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100%覆盖,并涌现出如“粤书吧”、韶关风度书房、佛山南海读书驿站等700多家新型阅读空间。

◀国漫IP走出荧幕 ▶

科技拓宽文旅边界

在全国各地的方特主题乐园,经典国漫IP“熊出没”都是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数据显示,2019年,方特主题乐园以5039.3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主题乐园五强。

“高质量的IP是文旅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辉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华强方特构建的全产业链,包括文化科技主题乐园,以及特种电影、动漫产品、主题演艺等为主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形成文化、科技、旅游等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高科技如何赋能文旅产业?记者了解到,华强方特实施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核驱动战略,在组织架构层面,设立了创意院、研究院、设计院三大专业机构,在人才、产业和内容出品等方面汇聚强大资源,累计拥有超过1700项自主知识产权。

“方特所投身的事业,就是用‘文化+科技’,成就‘诗和远方’。”陈辉军表示,创意设计、科研开发、内容创作三足鼎立,相互支撑,形成了方特文化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华强方特是广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文化旅游大省,广东文化和旅游主要指标持续稳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文化产业总量的七分之一。深圳南山区还汇集了腾讯、雅昌、华侨城等众多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形成了领先的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科技产业集群。2019年,深圳南山区、广州励丰公司、华强方特集团获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插上高新科技的翅膀,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壮大,不断涌现出的“文旅+”新业态,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谱写新篇章。(南方日报记者/徐子茗、李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