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湾区好故事 | 百年传承 享誉海内外的“台山制造”

发布时间:2020-11-16 11:16:30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黄春燕  |  责任编辑:

【编者按:“湾区好故事”是由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设立的,叙述大湾区普通人的闪光点、分享亲历者的感想、留存建设者的记忆、记录大湾区建设宏伟征途、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正能量的专题栏目。伴随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大湾区承载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的梦想,这里充满着机遇,每一位在湾区生活的人都是湾区发展成就的实践者、见证者。】

 

由大洲湾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陶瓷之路”

台山,位处珠江口附近,面临南海,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并辖川山群岛,自古地理位置优越,故唐宋以来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明朝中期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成为第一个来华贸易的西方国家,从此开启了东西方“海上陶瓷之路”的序幕。而上川岛的大洲湾更因独特的港口条件成为葡萄牙商人登陆中国的第一个地方,并成为重要的陶瓷贸易据点。

自此,台山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川大洲湾遗址青花瓷残片

广彩瓷 黄瑞珊绘于1909年

广彩瓷 黄瑞珊绘于1919年

 八十年代台山二轻工艺厂广彩瓷(图片选自《新四邑》1980年12月)


“世界官窑”广彩瓷的制作与传承

广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是十八世纪中西艺术文化高度融合的商品产物,而且影响深远,成为清代中国外销世界最大宗的彩瓷商品,有“世界官窑”之称。广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外国商船络绎不绝,外国或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从清朝末年,台山已有大量画匠在广州地区参与广彩瓷制作,其中岭南派杨善深等画家的加入,为广彩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建国后,台山也成为广州地区外围的加工地之一,台山二轻工艺厂和台山陶瓷厂都曾经参与广彩瓷的生产制作。

现年74岁的许恩福,台山水步人,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技艺传承人,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等多项称号、职称。作品曾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贵宾,部分作品被省市博物馆、档案局收藏。许恩福从事广彩工艺50多年,见证了建国后广彩事业的兴衰,也目睹了行家技师陆陆续续淡出广彩行业。由于对广彩瓷的热爱,以台山人特有的韧力坚持了下来,但他深感一项技艺的传承,人才至关重要。所以他从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退休后,建立了工作室,继续致力于广彩技艺的教育与传承,并任职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外聘教授,任教广彩艺术专业。在他的带动下,已有多位中级以上的技师回归广彩行业,其独女许珺茹更是辞掉白领工作加入这行,为广彩业的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许恩福、许珺茹父女(图片来自网络)

五十年代末台山瓷厂生产的水涵管(图片选自《台山的故事》1974年)

 

台山华侨瓷厂广告(图片选自《新宁杂志》1966年4月)


“台山制造”曾享誉海内外

“以前只知出洋去谋生,却不晓得自己家乡就有宝贝”这是一位白发华侨在六十年代回乡参观台山瓷厂时,惊喜地说出的一句话。

往日的台山,从来不会生产瓷器,如粗饭碗、小茶杯之微,亦要由别处贩运来,损耗大而价钱也高。六十年代初,台山瓷厂已能制出七十多个品种的优质瓷器用具,每年产量超过七百万件。台山县出产的瓷器,除满足了本县与邻近地区的需求之外,且已从一九七二年开始,在广州每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陈展,远销到中东的许多国家去。

台山的外销瓷器底部,本来也烧印有“中国制造”四字,曾有一群回乡参观的华侨,特向台山瓷厂订购一批碗碟杯盘,央求加印上“台山瓷厂制造”字样,好由他们带到国外去,让同乡们都知道家乡已有瓷器出产。

台山瓷厂规模虽不算大,初期只有几十名工人,在作手工操作,到一九六六年已有五百多名工人了,并且逐步走上机械化、自动化之路。如搓揉瓷泥已不再用人手,而是用自动球磨机将多种泥土研幼、筛净、拌匀、搓好。造坯塑型亦机械化。新型隧道式窑炉已装设轨道,塑成瓷坯装好在车卡上,车卡就自动进入隧道窑里去加热烧焗,窑里温度亦能自动调整,烧好了才一辆辆车卡自动使出。该厂的特点之一,是厂中的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与器械,绝大部分都是由该厂工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小部分也是国内产品,全无外国货。

 据《台山县志—工业志》记载,台山瓷厂于1957年动工兴建,1958年建成投产,原厂址在台城东郊。同年迁至台城北郊李卡山麓(现名机械厂所在地),该厂是由省华侨投资公司与台山侨眷联合投资兴建,原名“台山华侨陶瓷厂”,后更名为“台山陶瓷厂”。建厂初期,固定资产仅15万元,6幢20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和简单的机械设备,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生产粗陶瓷,耐火砖等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造,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得进步,产品的花色品种也逐年增多,1965年起,已有少部分产品(杯、碟、壶等)开始出口外销,年出口量5万件。1973年起,该厂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逐渐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1972年至1983年十年间,该厂提供出口产品总量达5473万件,主要品种有莲花碟、月心碟、英碗、球壶等,远销东南亚、港澳和欧美地区;部分产品曾以“中国瓷器”样品选送参加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瓷器展览会展销。1984年由于出口任务中断,生产遇到困难,后经调整产品方向,转产建筑瓷,主要有瓷片和各种彩釉砖等。1993年,瓷厂因转制结业。

 

台山瓷厂外观(图片由陈树光提供)

七十年代台山陶瓷厂生产的瓷器

八十年代台山瓷厂生产的瓷器(图片选自《新四邑》1980年12月)


 九十年代台山瓷厂生产的瓷器(图片由陈树光提供)

 

对陶瓷行业四十年的坚守

“自从瓷厂结业后,部分工人转入台山机械厂,另一部分转做其他工作,但我们的彩瓷工艺部一直坚持了下来”陈树光师傅介绍说。陈树光原是台山陶瓷厂彩瓷工艺部一名技工,1979年进入瓷厂彩瓷部当学徒,慢慢成为了一名独当一面的彩绘师傅。瓷厂结业后他跟几名师傅决定将彩瓷工艺部继续了下来,他们租下了工厂附近的店面,做一些贴花、烤花等加工,始终坚持手工彩绘工艺。“一开始有几位师傅跟我一起做的,但后来有些出国有些改行,慢慢就剩我一人了。”

陈树光进行彩绘(图由陈树光提供)

 陈树光2019年作品

“那时候的瓷厂真是一片兴旺啊!”陈师傅打开了回忆的匣子……

七八十年代是台山瓷厂最兴旺的时期,那时候几乎台山家家户户都用我们的产品,还远销到中东和欧洲去,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都来参观取经,外国友人来参观交流都是安排在瓷厂,华侨回来都会买很多瓷器回去送人。我们彩瓷部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其中就有李绍聪和刘小珍这两位师傅的动人故事。李绍聪、刘小珍夫妇系台山彩瓷行业老前辈,从事彩瓷工艺工作几十年,技艺精湛。李绍聪是潮洲人,出身于陶瓷世家,擅长人物、龙凤、走兽画。刘小珍父兄系台山有名画家,精于花鸟、图案装饰等精细彩瓷工艺。年青时,刘小珍被作为年轻专家派往潮洲学习瓷绘工艺,期间相识了李绍聪,并成就了一段姻缘。但刘小珍认为,台山瓷厂正在用人之际,她说服了李绍聪师傅,两人毅然地回到了台山。他们夫妻双剑合璧,开创了一片天地,带起瓷厂整个贴花、烤花、美术彩瓷等工艺生产。后夫妇退休前往美国定居,现都有八十多岁了。

“现在除了做一些订单也会创作一些新时代题材的作品,但我退休后就没有人再做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个!现在有了电脑喷绘,又快速又美观,没人有耐性一笔一划的画下去。但我还会坚持做到我退休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七十年代台山瓷厂进行瓷具加工(图片选自《新四邑》1974年7月)

 七十年代台山瓷厂生产的日用瓷具

台山瓷厂生产车间情况 


作者:黄春燕 系广东省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

《广东台山上川岛花碗坪遗址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黄清华黄薇 《文物》2007年第五期 

《绚丽西洋——广彩的分期与断代》深圳博物馆郭学雷2017年9月

《台山的故事》中华书局秦淮碧编著 1974年1月

《台山工业志》台山县经济委员会编印 1988年7月


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