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湾区好故事”是由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设立的,叙述大湾区普通人的闪光点、分享亲历者的感想、留存建设者的记忆、记录大湾区建设宏伟征途、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正能量的专题栏目。伴随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大湾区承载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的梦想,每一位在湾区生活的人都是湾区发展成就的实践者、见证者。】
顺着书名《延伸的记忆》,本文以《记忆在延伸》为题,倾倾我与本书主编徐南铁的30多年交情。
用广州俗话来说,我和徐南铁“老友鬼鬼”,真的是够铁的“老友记”。
听说南铁也多次不无动情地提及:“在广州的朋友圈里,陈俊年是我最早认识的朋友之一。”
南下文学素人:从此扎根岭南
所谓“最早”,确切地说,是早在1987年间。
那时,我任花城出版社副总编,遵恩师易征之嘱,并兼职《现代人报》副总编的决审工作。拟发稿通常由我审签即可。但手头上这一期却例外。易征要我好好看看待发的报告文学《海南岛:汹涌的人才大潮》。我一看,作者是徐南铁,素不相识,却着实被他的文笔打动了:近万字的篇幅,全景式地展现海南建省前夕人才蜂拥的澎湃热潮,既热切写及南下青年才俊满怀希冀的闯荡与冒险,也真实地揭示建省筹备工作的忙乱与无序。行文充满青春的躁动,也不乏前瞻性独到的思索。现场感强烈,分寸感适度,读之俨然沐浴着一场热带豪雨,酣畅淋漓。我向易征谈了阅读感,他接过稿子,就埋头看下去。读到精彩处,他放声朗诵起来。未几,他兴奋得像小孩似的,连声直呼:“坚嘢!坚嘢!发全版!我来手书标题!”事实上,这篇文章最终发了两个整版。
之后,我们才“查”作者的身份:徐南铁本乃江西某大学的助教也。此稿,是他独闯海南的顺手之作,也是他折回路过广州而顺便投稿的。为此,易征决意请回南铁,并授以本报记记者的身份,再度南下,重赴天涯,续写海南的报告文学。
20天后,南铁果然不负重托,写成第二篇《流动着的思考》,又是整版隆重刊出。事实上,几乎与海南建省的同时,南铁还写了第三篇大作,抒写勇奔天涯青春潮的《海南岛:赶海人的梦》,只因长达三万余字,报纸版面难以刊出,而转由中国作家协会的《中国作家》杂志全文登载。此是后话。
那时正是《现代人报》初创阶段,也恰逢激情燃烧的岁月。南铁常来报社坐嬲(聊,客家话),穿着不太讲究,却也整洁儒雅,斯斯文文的。我们常聊新闻选题,聊改革开放的新人新事新观念,包括广州街头刚流行的新词汇,如炒更、跳槽、黐线、放电、筍盘、楼花……凡此种种,南铁满心好奇,听得认真,却微笑不语,一副学生哥的神态。及至有一回我们一起到白藤湖组稿采访,傍晚散步,谈及工作,谈及生活,南铁带着无奈的笑说:“还在流浪。”这时,我才明白,南铁来穗有一段时间了,却还未找到适合长久落脚的工作岗位。他只是利用没课学期的空档来广州闯荡,长此以往,恐怕难以为继。于是,我动了恻隐之心。几经联系,最终介绍南铁去《沿海大文化报》当记者。那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新报纸,扎根想必较为容易。南铁去得正当时,写出文章在创刊号发表。
不久,南铁又被广州社科院的《开放时代》杂志相中,终于在广州扎下根了,把家从岭北搬到了岭南。由报告文学《海南岛:汹涌的人才大潮》开启的南下行程,短时间就结出了硕果。有人感慨说,徐南铁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相助,只是凭一篇文章调入广州。这一段佳话,不但说明了南铁是有用之才,用能力证实了自己,却也证明广东这块热土有何等的胸襟,是如何展开双臂,不拘一格吸纳人才。
从小编到总编:非常典型的报告
回忆起来,虽共处一城,但各忙各的,我和南铁也不常见面。顶多一年到头饮次茶,聚个餐而已。倒是同开一个会,常常紧挨着做邻座,以便交头接耳开小会。碰上无聊的会议,我们则乘机方便溜出来,放肆地倾谈一番。好在同属文化出版系统,彼此都熟知各自的工作近况。南铁很勤力,扎下根就一直奋发向蓝天伸展:转调《开放时代》杂志做编辑当主笔、当副主编不久,便调入省文联,主办杂志,评上编审。继尔出任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后担任省文联副主席,又主管当代文艺研究所。
写作上,南铁勤奋过人,多方出击,主攻散文报告文学及文艺评论,且跨界经济、社会等领域,常有时评或论文发表,综合成果丰硕,被誉为广东文坛上的一匹黑马。但他依旧很低调,即便开会发言,也不抢风头,不高谈阔论,而是简言谦谨,点到即止。
2003年春,广东爆发“非典”,我们出版界迅猛出击,在第一时间火速出版了《非典型肺炎预防指南》及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等图书。与此同时,各出版社也在紧急策划、组织编印一批抗“非典”的专题图书。审阅这批选题时,我发觉缺少一本全景式全方位全过程记录广东抗“非典”伟大史实的长篇专著。于是,我当即打电话给广东人民出版社陈海烈社长,嘱他立即增补此一重大选题。海烈立马表示赞成,并同时提出难找作者的问题。这时,我脑海里“跳”出了徐南铁。对!就请他来写!我给海烈陈述了三个理由:一、南铁当过记者,有采访经验,且思维敏捷,笔头又快,文笔也好。二、近些年,他接连写过两部报告文学,一部写“可怕”的顺德人——《大道苍茫——顺德产权改革解读报告》;另一部则是写百年老店的《广州酒家传奇》;两书的社会反响都很强烈,中央及省市主要媒体均发了报道及书评。三、南铁有情怀,有思想,也肯担当……未等我说完,海烈就爽快表态:“我们马上去请徐南铁,一定要出好此书!”
南铁撰写这部10余万字的史诗性专著,几乎与广东人民抗“非典”的进程是同时同步进行的。
不晓得他冒着生命危险,多少次深入到全省各地的抗疫前线,采访了多少医学专家、医护人员及病患者和家属,包括医疗单位、物资部门、基层社区;也不知他花了多少心血,熬过多少夜晚,整理采访笔记,查阅文献资料,归纳梳理各行业抗“非典”英雄事迹,思考提炼广东人民抗“非典”的伟大精神,从而,严密构思,严谨运笔,终于在全省决战决胜的日子里,向广东父老乡亲奉献出厚重的心血之作——《“非典”的典型报告》,深受社会广泛赞誉,并荣获2004年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那一年,南铁有四件作品获得这个奖项,包括图书、电视片、词作歌曲。其中的词作歌曲,正是歌颂抗非典期间白衣天使情怀的《不是我不想握着你的手》,传唱至今。
主编《粤海风》18年:海风轻轻叙说
回望南铁的编辑生涯,最为出彩的当数他主编《粤海风》杂志的18年,一共主编了105期,并主编有《粤海风文丛》四卷本出版。杂志每期均有他亲自撰写的“卷首语”,加上他的其他序跋共20余万字,已结集为《迎面有声》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18年间他审阅的文稿多达1500万字以上。这些数字分明凝结着南铁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从1997年,接手只发通俗小说而濒临倒闭的《粤海风》,到锐意革新,一改窘态而风生水起,关键在于徐南铁对杂志的重新定位:呈献“文化的现象批评及现象的文化批评”。南铁概括地说:“它的风格——新潮而不晦涩,高雅而不矫情,贴近现实却不媚俗,追求深度终不作茧自缚”,“倡导海风精神,追求思想深度与阅读快感的结合;属于小众刊物,却有大众理想;拥有精英眼光,兼具草根情怀;尊重知识的价值,尊重知识分子的尊严。”
事实证明,主编的学养胆识,决定着刊物的风格品味。南铁的主张,改变了《粤海风》的命运而深受学界的赞赏。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商昌宝的“写在徐南铁告别《粤海风》之时”,便用了诗句般的题目,以概括南铁的特殊贡献——《一人一刊一时代》!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南铁接手《粤海风》时,因为经费和人手奇缺,很长一段时候是他在唱独角戏。
著名学者丁帆、陈家琪、蒋述卓、李新宇等都曾撰文,盛赞《粤海风》的突出成就与徐南铁的主编作用。大诗人、思想家、杂文家邵燕祥在《粤海风》百期文选的序文中由衷写道:“正是因此,我格外珍视《粤海风》新编百期所经历的十八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跋涉过来的。当代人仍可从这一选集所收的文字中找到一代人思想、智慧、理性的果实,将来的读者或仍可从这些果实中发现凝结着一代人的心血。”
是的,南铁与同事们18年创造、积累的办刊经验,尤为值得总结与借鉴:1、坚持“导向是命”,确保刊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关键是导向的定位与把握,要坚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坚持“双百”方针。要群言堂,不搞一言堂。文化批评杂志更要提倡言之有理、有物、有据的批评与反批评。3、坚持办刊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坚持有特色的办刊宗旨与风格。4、坚守与创新并重并举。坚守不保守,创新不创伤。坚守不动摇,创新勇开创。5、杜绝人情稿、关系稿、交易稿。6、精于经营,勤于开源,严于节流。宁可辛苦自己,也要善待作者,便利读者。
18年当主编,甘苦寸心知。南铁溢于言表地谈体会:“办杂志的最大好处,是结识了一班兴味相投的朋友。当办刊的人遇见不为职称,不在意稿费的作者,当作者遇到眼睛并不只盯着作者身份的杂志,很可能就是知音,甚或成为风云际会。刊物的精神生命有短有长,但与作者的这种心灵交会总会留下明亮火花。”
信哉斯言。在编者与作者,包括读者之间,最耀眼最开心的,往往是三者互为映衬的心灵火花。
做一件成一件:退休还忙四大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些年,南铁退休了,不见他有清闲,反而见他总在操劳四件事。
一是他出任广东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常常带队去各地深入生活,踏青采风。或为当地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或策划选题,集体会战,撰文著书。这期间,文学院出版图书10种,其中南铁主编的2种。煌煌80万字的《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四十年》便是由他与陈剑辉、郭小东任总主编,出版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省市主流媒体均发表详细报道。在省文史馆和南铁的组织领导下,文学院业已成为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实体,这是有目共睹的崭新变化。
二是潜心创作,笔耕不辍。南铁新近的作品,尤见讲究质量,往往独辟蹊径,多有新意。比如,写父亲节,常见的总是写父亲如何伟大,南铁却以《做父亲太沉重》为题,专写父亲的艰辛与负重,进而叩问苍天:谁来体谅为父者之艰难?谁来为父亲减负减压?读来发人深省,令人震撼!再如,散文《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正如题目所示,南铁一反司空见惯,不写寒梅怒放的傲骨,而选取独特的时段,以独到的发现,独有的情怀,专写梅花落英的凄美。此文以罕见的意境荣获《人民文学》“观音山杯”全国征文一等奖,实至名归。选材的精巧,思想的成熟,文笔的老到,标志着南铁的创作跃上了新的高度,可喜可贺。
三是忙碌于主编两个微信公众号:《记忆》及《粤海述评》。2015年南铁一退休,就敏捷地杀入新兴的互联网传媒领域,创办了上述两个新媒体,动员并吸引了广大学人参与其事(包括一批原本不懂或不屑于推文写作的资深老学者,也被“夹裹”而入,纷纷学着试着点击敲字,踊跃推文而上),至今每年发原创文章百篇以上,引起广大读者的热心关注:曾经有过一篇文章推送一周,阅读量就逼近10万。毫无疑问,这种远远超乎纸质媒介的影响力,同样首先得益于主编的主张、主意及其主导的方向与智趣。南铁创办公众号的成功,还在于他率先敢杀“回马枪”:就在公众号创办之年,他就从推送的原创文章中,认真筛选而分别结集出版了《粤海述评》及《记忆》两种书。这种公众号年度选文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融互动,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本书《延伸的记忆》,名副其实是接续《记忆》一书的第二本,所选取的文章继承第一本《记忆》的原创性、思辨性、文学性及非虚构性,它们同是对时代与社会进程的倒叙,无论篇幅长短,都是作者真切于当代史的或大或小的碎片化的认知与抒怀。全书基本保留前一本的分辑结构,在数百篇原创文章中精心挑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启迪性。
四是忙于书法、摄影和诗与歌词创作。南铁多才多艺,退休后这五六年,除了个人出版或主编了18种图书之外,他的书法遒劲豪放,古意新律中,挥洒着现代文人的浪漫气韵,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的摄影作品,角度独特,讲究意境诗韵,全景式多气派,细微处见真切,而且常常日行抓拍,夜赋诗文,黎明前推上微博,鲜活如旭日临窗,令人惊喜。至于诗及歌词,虽是偶显身手,却是出手不凡,如《新彩云追月》及抗“非典”的那首《不是我不想不想握着你的手》都是获奖作品,后者最近又在北京获得一个原唱歌曲排行榜的“最佳歌词奖“金奖。其实,他的二胡也拉得颇有专业水准。那次,我们一同去和平县古村落采风,路过老祠堂,见乡亲们正在演奏民乐,南铁一把接过二胡,就忘情地拉起来。弓法娴熟,指法灵活,节奏精准。后来换成笛子,吹得同样有板有眼。直惹得我振奋双臂,也过了把充当指挥的瘾!
从南下文学青年,到扎根花城一路当主编,成为广东一名有明显贡献的文化领军人物,这实属不易。南铁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天赋、勤奋和专业敬业外,毫无疑问,关键得益于广东率先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得益于政通人和——他融入了岭南文化,得益于岭南文化的哺育与滋养。南铁长期主编图书报刊,实质他更是积极地主编了自己的人生。淡定包容,务实低调,开放创新,敢为人先,广东人的这种核心精神,在南铁的人生追求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推进。南铁是跟着广东改革开放而踏波前行的,以致于他的南铁之名,也名副其实标记着他眷恋岭南而铁了心。
继续吧,莫太累,老友记!
南风呼唤你!
粤海祝福你!
2020.11.1凌晨
草于珠江南岸结网居
作者:陈俊年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