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湛把脉经济发展:“广深联动”须树立大湾区“区域一盘棋”思想
蓝天白云下的广州。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李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格局重大调整、大国竞争持续加剧、全球价值链更趋区域化、地缘政治环境更趋复杂化、全球治理体系加速重构。
此时此刻,“广深联动”探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动新模式,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湛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发展格局之下,广州和深圳“双城联动”须树立大湾区“区域一盘棋”思想,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引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双区驱动’带来的将是区域合作的深化、要素流动的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
人物简介
李湛,金融学博士(教授),深交所博士后,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专家,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经济形势:新零售、科技电子等领域将激发国内经济新动能
广州日报:“疫情大考”的2020年即将收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接下来您对国际经济形势有何预判?
李湛:作为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均带来重大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影响,中国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罕见负增长,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并好于市场预期,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加快。然而,疫情影响之下,全球经济深陷困境,全球权威机构包括IMF、OECD、世界银行和标普等,都预计主要经济体中仅中国能实现全年的经济正增长,而欧美国家的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广州日报:哪些领域的突围将带领中国经济动能回归常态?
李湛:国内层面,考虑到低基数、国内经济进一步复苏以及政策逐渐恢复常态化,预计2021年国内GDP增速有望达到8.1%以上,并呈现前快后缓的趋势。“十四五”规划落地,“双循环”发展战略加速实施,国企及要素市场改革启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再次启动。预计2021年市场化改革步伐也将会加快,制度红利有望进一步释放增长动力。
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动态动能常态大概率依赖于出口、新零售、科技电子等领域的突围。其中在场景快速变化的时代,新零售具有“三升”趋势:模式升级、效率升级、体验升级带动市场占有率提升,有望带来新的突破。
发展机遇:广深可抓住新发展格局下多个领域新机遇
广州日报:按照中央的部署,在“双区驱动”效应下,广州和深圳应该如何真正做到双城联动,哪些领域存在新机遇?
李湛:广州和深圳共同担负广东改革开放主阵地的重要使命,“双城联动”共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质创新资源,既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巩固强化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客观必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需要。
深圳在应用性技术创新、技术转化、现代金融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优势,而广州在基础研发、高端装备和商贸物流等方面实力雄厚。因此,在“双区驱动”效应下,集合广州和深圳的优势,双城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合作、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智能装备产业、营商环境、自贸区等多个领域存在新机遇,助力“双城联动”。目前在这些领域,广深两市已经做出了不少合作的尝试,但仍需要突破一些问题,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如何加强创新合作、共享创新资源、推动科学成果落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方面如何便利广深两城间交通、保障能源安全等。
广州日报:广州和深圳在双城联动中哪些领域亟须突破创新?
李湛:具体来看,科技创新领域方面,广深两市需要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创新平台合作、共促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广深风投创投领域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广深两市需要加快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共建国家级物流枢纽、强化水资源保障安全和构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等。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广深两市需要加快建设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体系、自主研发体系和生产配套体系,共同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在营商环境合作方面,广深两市需要共同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进一步放宽两城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限制。
只有广深两地持续完善战略合作机制,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平台的对接,不断提升两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级,才能真正做到“双城联动”。
建言献策:广州发挥互联网基因助力城市出新出彩
广州日报:广州应该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抓住机会,激活老城市新活力?
李湛:紧抓“双区驱动”重大发展机遇,首先要认识到“双区驱动”对广州的重要意义,必须着眼全局与长远,跳出广州看广州。从国内来看,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是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长江经济带,从建设雄安新区到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整合区域发展优势、形成整体发展效能,正成为我国发展的行动力。从国际来看,城市群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力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力量。全球70%的大城市坐落在湾区,75%的经济总量集中于湾区,世界一流湾区往往造就全球一流城市。而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双区驱动”带来的是区域合作的深化、要素流动的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
广州日报:广州需要抓住哪些机遇?哪些优势可以深化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李湛:广州与深圳同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既有相同之处,如城市文化以开放包容见长,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明显,港口吞吐能力在全球比翼齐飞等;同时又各善所长,深圳胜在金融和高新科技产业发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但广州胜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国际化程度高、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在发挥“双城联动”时,广州必须立足比较优势,激活老城市新活力,树立大湾区“区域一盘棋”思想,抱团形成“集团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引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一,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传统文化优势明显,同时广州也是国内互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城市,诞生了微信、网易、唯品会、酷狗等多个互联网企业级品牌,有着深厚的互联网基因,应该利用好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赋能传统文化,助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其二,目前广州北部空港经济区有白云国际机场,还规划设立高铁站,交通便利,起步基础好。因此,除了珠江新城,广州还可依托空港经济区建设北部新城,布局更多高新产业,比如建设大的会展中心、发展会展业和高端服务业。北部形成作为广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桥头堡,将吸引邻近的城市甚至全国资源要素进入,助力广州城市发展。其三,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城市副中心等多重地位及政策优势,在“双区驱动”效应下,应该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承担更大责任。但由于交通是目前制约南沙发展的瓶颈,应加快加大南沙交通建设,特别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