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七星岩景区。南方日报记者/李文轩 摄
端砚师傅正在制砚。南方日报记者/蓝单 摄
肇庆古城墙。南方日报记者/李文轩 摄
市民沿湖骑车休闲。通讯员/罗馨如 摄
在大湾区版图上,广东肇庆有着最为特殊的地理地貌——枕南岭、扼粤桂、控苍梧、制南海,这里是两广咽喉、西江的水运枢纽,自秦汉起被称为“岭表南来第一州”;湖在城中,山立城北,江绕城南,千百年来孕育出的奇美山水,从唐代起吸引着无数名人志士往来。
“古来谁不重端城?”明朝著名文学家徐渭曾感叹。端州,古时的肇庆,既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粤语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最早的交汇处。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广东肇庆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当下,肇庆以“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新地标,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
府城复兴守住文脉
在肇庆中心城区,蜿蜒2800多米的古城墙巍然屹立,青砖斑驳,见证了这座千年城池的历史沧桑。
走上城墙西段,眼前三层高的披云楼因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得名,楼内陈列着不同时期古城墙的城砖标本。
“这是广东仅有的、全国极少见的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肇庆古城墙申遗办负责人张致政考证发现,古城墙历经数个朝代多次修葺,但位置未曾改变。
公元1118年,宋徽宗将端州改名肇庆,意为“喜庆吉祥之始”,并始建城墙。史料记载,整座城墙曾建有护城河、水门、吊桥、瓮城、城楼、炮台等一系列防御设施。
厚实城墙守护着的是曾经的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宋代名臣包拯在此任端州知州三年,留下“不持一砚归”的佳话;明清两广总督府在此驻地,兴建书院,吸引全祖望、何梦瑶等学者前来执教,肇庆籍进士辈出。
近年,在文史专家的挖掘下,多处府城遗址逐渐“浮出水面”。据记载,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率人打了七口水井,后人称之为“包公井”。为此,肇庆市博物馆原馆长冯咏浩呼吁改路让道,保护宋朝遗迹包公井。多次考察比对后,他在府城内米仓巷一民居大院的杂物房下发现了一口“包公井”,井口完好,井水清冽。
从古城墙望向府城,可以看到,一条狭长的石板路从肇庆中学初中部体育场东侧往古城墙方向延伸。经考证,铺路的石板和青砖,或是端溪书院的遗迹。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元年的书院,大儒传学,薪火不绝,声教讫于两广。广雅学院的首任山长梁鼎芬就曾是端溪书院的执掌者。
从端溪书院到肇庆府学堂再到今天的肇庆中学,肇庆崇文重教的历史文脉被完好保留。“作为明代岭南的最高学府,端溪书院是研究广东教育史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岭南文化传承的一个窗口。”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梁建业说。
行至古城墙南熏门一带,瓮城地基、知府住宅地面、水闸石墩和一批珍贵的陶瓷器、玉器等在考古队员的发掘下逐渐露出真容;朝天门处,一条曾被覆土掩埋的驿道被考证为当时进出古城的官道,入选2018年度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保护好现存遗址,就是守住府城根脉。按照府城保护与复兴规划,府城片区将实现“一城环绿、两府复兴、三街畅旺”。从空中俯瞰,古城墙已经添了一抹绿意,环城的绿荫下,是前来踏青的市民;包公府衙和两广总督府遗址将被原址保护,建成遗址公园,往来游人可沿古城墙脚漫步,亲临考古现场,寻宋元明清遗迹;贯穿其中的十字街和风情骑楼街,正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还原历史风貌。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清代诗人王士祯在《端州即兴》里刻画了端州家家户户包裹蒸的热闹场面。而这些代表广府文化的非遗美食被府城居民代代相传至今。
“我们既要留住古城,也要守住人气。”梁建业说。《肇庆大典》编纂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肇庆市政协智库专家欧荣生认为,实施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发掘、保护和开发肇庆府城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把肇庆打造为特色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打造“广府人”的精神家园,凝聚海外、港澳同胞人心的重要举措。“2022年,第四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肇庆举行,府城将是众多广府人的寻根之地。”欧荣生说。
山湖城江赋能文旅融合
七星落凡,湖山竞秀。因石灰岩峰状如北斗七星,位于肇庆市中心的七星岩素有“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早在唐代,七星岩已有游踪。沿途的洞壁上,是岭南地区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李邕、李绅、包拯、周敦颐等皆在此留下诗题,高清影像版石刻被“搬”进了新建成的肇庆星湖博物馆,数字化呈现景观背后的文化积淀。
“绿水青山,就是肇庆的底色。”欧荣生认为,在肇庆的文化特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山水文化,这是孕育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因,也是众多岭南画派大家的灵感来源。
“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肇庆厚重的历史积淀、钟灵毓秀的生态环境、温润内敛的城市肌理愈加迷人。”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郭栩东说。
今年1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肇庆市星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肇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走出扎实一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景区正在实现“观光式旅游”到“体验式旅游”的模式转变,游客游玩的场景也从景区扩大至环星湖一带。
每到夜幕降临,星湖沿岸盏盏灯光亮起,游客和本地年轻人蜂拥而至。依托“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独特魅力,沿岸的岩前村、出头村引导发展文创、餐饮、民宿、旅游特色商品销售等与星湖景区相互补充的旅游休闲业态,已经显现出旅游休闲半岛的雏形。
“被誉为‘中国最美绿道’的环星湖绿道,串联起以七星岩为主的多个城市景点,并发展为一张新的热门旅游名片。从传统的景区旅游到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的大趋势。”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山湖城江”于一体的山水特色,是肇庆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本。今年8月,长者公园、108公园、羚山涌碧道公园等八大公园集中开放,肇庆全市城市公园数量多达150个,每位市民走出家门15分钟内就能徜徉于绿水青山中。
拿出最好的地块建设城市公园,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现代化城市,这座老牌旅游城市正在换新颜。
城有公园,乡有碧道。今年9月,粤桂交界贺江流域的省际廊道——封开贺江碧道画廊正式启用,“潇贺古道”“茶船古道”焕发新活力,成为旅游新亮点,这是肇庆以广东建设“万里碧道”为契机,高标准打造的两广接壤省际廊道示范带。
一条画廊激活古道,链接美景,这条“以水为链,以路为廊”的碧道画廊,北接怀集县寻源谷,东达德庆县盘龙峡,串联起周边旅游资源的同时,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沿线的励志新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辟观景平台、构建碧道游线、提升乡村风貌,打造“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综合体,竹荪、竹笋、桂皮等山货不再愁销路。
非遗文产“触电”活化
“最后一批手镯!上好的成色,设计别致,喜欢的赶紧拍下哦!”在肇庆四会市玉器主播林琳的直播间里,不断有年轻顾客上线,冲着她手中时尚精致的玉器饰品而来。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期间,林琳所在的四会市“LIVE直播基地”灯火通明,300多家珠宝玉石商家同时开播。这里配有供应链专区、“检测+物流+仓储”一体化中心、大型智能停车场,提供畅通无阻的5G网络……经过层层检验把关,一件件玉器产品通过现代化物流从商家流向买家。
这座投入运营不到半年的直播基地,日销售珠宝玉器达1.5万件,带动就业超过6万人,以四会时代广场为中心的商圈也旺了起来。“和年初相比,周边的房租已经翻了一番,很多玉器从业者慕名而来。”四会玉器产业中心副主任陈哲说。
早在清末民初开始,玉器加工业便在四会兴起,至今方兴未艾。依托成熟的运作体系,四会成就了“他山之石,四会成器”的美誉。在国内,超过70%的翡翠玉器挂件和饰件都出自四会玉匠之手。在产、供、销、服务、旅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覆盖下,四会市现有玉器商铺约320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玉器年产值达到200多亿元。
肇庆悠久的非遗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电商的激活下,正在发生蝶变。“互联网+拍卖+直播”等新销售模式在四会成熟壮大并且实现模式外溢。目前,四会拥有淘宝、京东、快手、抖音等不同网络平台的直播号1000多个,日销售额近3000万元,占四会总销售额的60%。陈哲表示,基地未来将以其独具特色的“珠宝玉器电商直播+文化街区”为载体,加快创建国家3A旅游景区,弘扬传播四会玉器文化,进一步擦亮“中国玉器之乡”金字招牌。
在四会以西40多公里的端州区白石村里,村民世世代代以砚为生,家家户户出制砚名家,端砚制作手艺延绵不绝、推陈出新。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备受历朝历代皇家和文人雅士推崇,肇庆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砚都”。
今年10月,位于白石村内的中国端砚博物馆正式开馆,从古至今各朝端砚文物悉数呈现,来往观众好奇地在互动区触摸不同砚坑产出的砚石,感受端砚文化的悠远绵长。
“端砚私人博物馆数不胜数,但是由政府打造的端砚博物馆博采众长,精品力作和稀罕孤品一应俱全。这是肇庆延伸端砚文化品牌,丰富产业内容、延伸产业链条的一次尝试。”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中国端砚博物馆顾问王建华说。
近年来,政府、市场、协会和村民共同联手,逐步将白石村建成端砚文旅小镇,传统的端砚制作、展示、销售也实现提质增效,扩展为集旅游、食宿、交通、商贸、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教育为一身的端砚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端砚企业及作坊目前已达近3000家,端砚文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近30亿元。
随着各类文化产业氛围愈发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回到肇庆。去年,在外求学多年、从事室内设计的区展鹏做了个决定,从广州回到肇庆,在智联梦工厂里开起了自己的木艺工作室,吸引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学员,工作室每天都排满了课。
这个科创园区虽然年轻,却透着复古的工业风:办公楼由上世纪80年代旧厂房改造而成,红砖外墙斑驳,爬满了藤蔓植物。一楼的商业街进驻了众多新式料理店,每到晚上烟火气十足。
据悉,肇庆也正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请进来”战略,通过深圳文博会吸引了肇福文化创意设计园、深圳华侨城卡乐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小镇、万达等一批高端优质文旅项目落户肇庆,未来将为肇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传统文化弘扬注入新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黄堃媛、蓝单、马喜生 通讯员/段建新)
专家观察
文旅融合助力肇庆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打造世界文化和旅游高地。肇庆作为大湾区的西部门户,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氛围,以及遍布全市的旅游风景名胜,必然成为吸引大湾区和大西南地区产业与人口集聚发展的高品质城市。
作为曾经的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肇庆拥有端砚、府城、包公、慧能、武术、玉器、粤语、端溪书院、封开古城、龙母庙等具有浓重岭南风土气息的文化资源。肇庆的山水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拥有鼎湖山、七星岩、贺江碧道画廊、羚羊峡、盘龙峡、龙山等具有岭南秀美山川特色的自然资源。凭借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肇庆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的旅游高地,重回广东旅游第一阵营。
为实现上述目标,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振兴”,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将文旅融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就笔者的观察,肇庆市文旅融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发展文化型景区推进文化与城市旅游融合。建议按国家AAAAA景区标准打造府城景区,按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打造羚羊峡、包公文化园、广信塔—封开古城文化园等。鼓励可达标准的文化空间载体按国家AAA级景区进行打造。从而形成以A级景区为体系的城市旅游核心吸引物体系。
二是发展文创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商品融合。以端砚、四会玉、广绿玉、竹产品、龙母、包公、方世玉等为主要载体和元素,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打造更多面向年轻群体的旅游商品。鼓励民宿和精品酒店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开发文创产品,成为宣传肇庆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窗口。
三是发展研学产业推进文化与教育融合。研学旅行是大中小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建议充分利用肇庆市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遗存和资料,面向市内外学生开发形成一套体现肇庆特色的文化研学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研学导师。
中国文旅融合看大湾区,大湾区文旅融合看肇庆。目前,肇庆市下辖的端州区、鼎湖区、德庆县和封开县已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他县市区也在积极创建当中。肇庆市文旅融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文旅的进一步融合将有力助推肇庆成为省级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者:黄向,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