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湾区好故事|我家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25 14:57:52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邝家驹  |  责任编辑:

【编者按:“湾区好故事”是由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设立的,叙述大湾区普通人的闪光点、分享亲历者的感想、留存建设者的记忆、记录大湾区建设宏伟征途、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正能量的专题栏目。台山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这里有旅居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华人华侨,他们的故事是从未远离的家国情怀,是对故乡抹不去的牵挂。】

我家远古时代为雷姓,后因功封于河南光州方山,便有一支以封邑地名而改姓方。南宋时方姓后裔方纬之,字愈平,任京城临安大尹,其长女淑丽被册封为宋孝宗皇妃,方愈平被封为宣城侯,并赐姓邝。因而雷方邝三姓实为一家,之间血浓于水,数千年来守望相助,从未间断。三姓迁居广东台山700余年,并于清代在台山共建“溯源堂”宗祠。

台山地处中国南部,珠江三角州西侧,古时是新会县一隅,1489年设置新宁县,1914年改为台山县,新中国成立后台山撤县设市,现在是江门市辖下县级市。台山有一千万华侨移居海外,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

自清末起,我家世代便为台山旅美华侨,而这个故事要从我的曾祖父邝公乃仓说起。曾祖父乃仓公生于1861年,终于1959年,积闰101岁。他的事迹只是我偶与父亲闲聊时所得。        

曾祖父的父亲光荣公为邝氏第二十九世祖,育有两子乃仓和乃柏。他少年时在乡中读私塾,以开荒耕种维持生计,后来受到回国乡亲金山客(解释:指19世纪中前往美国参与淘金的人)的耳濡目染,向往大洋彼岸的金山。由于家穷,他只读过几年私塾,文化程度不足以出省城(广州)谋生。时值晚清乱世,战事连年,赋税繁重,生活朝不保夕,他为了给儿孙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毅然决定去寻找他的黄金梦,漂洋过海,加入被“卖猪仔”(解释:广东俗语,泛指清末时期以合约方式前往海外从事劳力工作以维持生计的廉价劳工)大军。初到旧金山,语言及生活习惯都陌生,靠老乡推荐到铁路公司打零工。

据记载,当时华工月薪26美元,除支付3元铁路税金、扣除生活费外,剩下的都定时汇返家乡,这类汇款方法称银信。台山华工回乡都统称金山客,回乡叫“一派”。曾祖父也不例外,每过五六年就“衣锦还乡”(又一派)。曾祖父供祖父到广州读书,乡亲父老投以羡慕眼光,曾祖父也不吝啬,每次回美时又以上契方式把村里的一些子侄陆续带到美国,有人称之为“买纸”,后来由于每个人际遇不同,这些当年曾祖父带去美国的子侄大部份在美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如今算起来他们的子孙已是第四代美藉华人,主要聚居在旧金山大湾区和二埠(沙加缅度)。

19世纪末,铁路工程竣工。大部份华工回国,留下来的华工转业,有的务农、有在餐饮业(杂碎馆)工作,有在小商店(孖結)工作,也有一部份到城市里的唐人街谋生,曾祖父则在旧金山唐人街附近O’Farrell街开设洗衣馆(接洗番衣),一做就是三十载。

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彼时曾祖父回乡守护祖屋,过退休生活。根据父亲口述,日军侵华到台山后,在洞美村抢占了我家祖屋为日军指挥部,把家人捆绑软禁在后堂,还在村口处架起两挺机关枪,把村里粮食、牲口搜掠一空后才离开。

二战结束后, 1946年,父亲举家陆续迁往香港,自此就再没有踏足家乡。还记得小时候,喜欢摸拂曾祖父的胡子。父亲曾经说过,正是“卖猪仔”的经历,让曾祖父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于是对家庭子女更加严格,他有一句家训就是“家无读书子,事业何处来?”曾祖父弥留之际,家里请来医生检查,没几天曾祖父就魂归天国,记得当晚在香港何文田街旧宅来了很多亲戚朋友,都是向这位风霜满面的长者作最后的道别,屈指一算,这已是一个甲子前的事了。

1893年,战争前一年,时年32岁的曾祖父已漂洋过海打工多年,在金山赚到积蓄回乡成家。同年祖父出生,取名祖孟,因曾祖父“卖猪仔”的经历,让他明白有知识才能改变人生,祖孟的祖字来自族谱的顺序,孟应该是圣贤孟子,希望他有朝一日熟读圣贤书,光宗耀祖。

祖父从小就在乡间书塾学习,由于聪颖过人,加上勤奋好学,未到蓄发之年,已完成相等于今日预科的程度。他不甘留在乡间务农,于是有了赴海外学习的念想。后来前往菲律宾入读马尼拉大学,主修英语比较文学,回国后取得位于广州的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教授职位,之后又在岭南大学谋到教职,一直服务至迁居香港。在广州期间除了作育英才外,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40年代初期参与中国民主同盟的创会活动,为民盟早期活跃份子之一。

祖父是独子,小时听父亲说,祖母正室黄氏养有四子,年未过40就在乡间病逝。之后祖父续弦吴氏,育有一女,吴氏被我一直视为祖母,于98岁高寿仙逝,医院弥留之际,我一直守候在侧。

父亲邝文炽是长子,我母亲黄氏,是台山船步村人氏,下文有更详细论述。二叔应该很小就去世。三叔邝维垣生于1918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抗战胜利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由于受到闻公思想的影响,也是民盟的成员,之后在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并一直从事闻一多和鲁迅的思想理论研究。四叔邝维彦受到祖父的熏陶,中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50年代中期,四叔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归祖国投身建设新中国事业,一直任职于石油部资源勘察工程师至退休。四婶王氏,出身北京书香门弟,北京辅仁大学毕业,从事英语教育工作,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美国调研英语教育的特级教师。五叔邝铁军参加过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脱下军服后回大学读书,改革开方后在暨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广告及营销学。五婶黄氏¸也是出身广州书香门第。三姑姊及四姑姊在二战结束后随祖父及父亲迁移到香港,两人现已年介九旬。

祖父到香港后任教于九龙何文田自然中学,教授英语语文至60年代退休,期间还与原岭南大学及十三所国内基督教高等学府同事在香港创办崇基学院,即现时香港中文大学的其中一个学院。

记得小时候,祖父不时带我及二哥到新界马料水中文大学校址参加大食会、千岁宴、运动会等活动。祖父的英语了得,我们都称他为“牛津字典”。我记得有一次他教大哥一个英语单词“Sometime”,祖父教了好几遍大哥的发音还是不标准,祖母在旁急了,插嘴说真是教到“心淡”,直到现在,我们在茶余饭后还会提起这一点一滴的生活小品,可惜祖父及大哥都已仙逝多年,实在令我等惋惜!

祖父晚年生活一切从简,早上习惯到后山晨运,接着享受一顿早餐,偶尔在大排档吃白粥油炸鬼(油条),中午固定到广式茶楼一盅两件,一坐可以坐两三个小时。在家时除看书阅报外还喜欢玩朴克牌。七十年代我到美国读书,只能通过书信与祖父沟通。在美国的乡亲都称祖父为“长公”,他是同乡的长者,辈份最高,乡里们都渴望祖父能到美国看看。可能是因为半个世纪前受到美国边防官员的不人道对待,他一直不能释怀,也可能是知识份子心中所存高风亮节的精神,他再没有踏上美国半寸土地。

父亲邝文炽生于1913年,在族谱里属于永字辈,曾祖父为他取名“磊”,身为一族之长孙,曾祖父希望父亲一生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他8岁那年,随祖父到广州入读培正小学,学名文炽,后又升入广州培正中学学习, 1933年毕业。这一段经历,让父亲对教育事业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信仰。

父亲说“我们培正中学的学生都是红蓝儿女”,因为我们学校的枚徽是由红色和蓝色组成,因此红和蓝是培正中学的校色,而百年来培正中学的优良传统被校友们概括为“红蓝精神”。红色代表热情,积极向上,蓝色代表冷静、理智、合起来的“红蓝精神”就是爱国校、奋斗不息、奉献社会的传统。”父亲认为,正是这种精神指导着他追寻理想的一生。

193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无线电专科学校,攻读电机工程,是该校首届毕业生,当时正值日军侵华,社会动荡不安,民心不稳,在取得曾祖父支持下,父亲决定出洋留学,先到英国伦敦城市工艺学院取得电子工程科高级文凭,后又在纽约电视大学继续无线电专业的学习。然而随着1937年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而揭开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父亲放弃在美国的学习,决定回国参军,以科技报国。

曾祖父邝乃仓告老还乡后,由于父亲是嫡孙,望早日能四代同堂,于1932年把在广州的父亲叫回台山老家。父亲回家后才知道是相亲,他口述这次相亲是一见钟情,姑娘是白沙镇船步村黄氏,即我的母亲,这一段美满婚姻持续了70载直至母亲在2001年仙逝。我们一家八兄弟姊妹,大姊、二姊、三姊都在台山出生, 1946迁移到香港,大哥、二哥、四姊、五姊和我在香港岀生,三姊很早就在家乡病逝。母亲在家乡接受过几年私塾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两段话“泥水匠开门,过得自己过得人”、“檐前滴水,滴滴不差移”,出自乡妇的简单两段话,背后却蕴藏着大道理,这也成为我们日后做人做事的座右铭!

我们一家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开始时靠着做货贩赚来的积蓄度日,也打一些零工,入息只够糊口,最后决定以自已专业,秉承祖辈作育英才的志向,创办无线电专科学校,在教育事业上下一番功夫。坐言起行,父亲找到在九龙油麻地大南街一栋四层唐楼(广东式骑楼)租用作校舍,设备方面借助在美国的四弟及宗亲借款购买寄运香港,有了场地设备万事就绪,接下来要到“港英政府教育局”登记。问题来了,由于父亲是中国藉,当年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要民办学校只容许英藉人氏为注册主体。几经波折,找到祖父在岭南大学任教时的英国同事梅礼备教授协助,梅教授是英国苏格兰人,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及普通话,熟读中国诗词歌赋,是汉学专家,当时梅教授也迁居香港,通过他的身份完成注册立案工作。

1946年9月,香港第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东南电专正式开学,第一学期只有七名学生,父亲担任校长兼教员、校工,全校上下“一脚踢”,另外聘请的唯一全职教师是当年父亲在广东无线电专的启蒙老师黄子儒先生,我们都称他为黄老师。黄老师在校教学22年之久, 1968年4月在新校舍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前不幸积劳逝世。

60年代香港电子工业萌芽,校务也随之迅速发展,原有的校舍已不敷使用,先搬到洗衣街新址,后又在何文田街开设分校,直到70年代在九龙旺角市中心自建10层多功能校舍,学生由创校时的七名发展到全盛时期的二千多名,分上、中、晚三班制,那些年也正值香港电子商品制造业最蓬勃的年代。

七十年代后期,香港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高等及专业教育,而父亲已介古稀之年,也感觉到他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决定于1987年结束经营了40载的学校,开始他人生另一个旅程。

1978年后,一大批港商北上寻求发展机会,父亲思乡心切,遂于八十年代初回乡省亲。他又重新燃起科教兴国的使命!他认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人才培养是硬道理,父亲向省高教厅申请在台山兴办以培育电子专业人才的侨办职业学校。他为何选择台山,一是家乡情,二是父亲所属的宗亲会有一栋四层高的物业在台城,这楼可用作校舍,解决了场地问题。资金方面,父亲去美加各地的溯源堂拜访三姓兄弟(雷方邝三姓源属一家),陈述他办学理念,希望乡亲们慷慨解囊,半年间筹到办学的起动资金200万元港币。

1986年5月,溯源电子专业学校举行隆重开幕仪式,当日参加开幕式的溯源堂宗亲三百余人从香港乘船到江门,旅居海外华侨都身负重任——每人携带一件免税商品,有电脑、打印机、电视、风扇、电冰箱等等用作为教材设备所用。开幕典礼邀请到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王首道为学校揭幕,著名粤剧名伶红线女(邝健廉)率团演出庆祝。盛典过后,各旅居海外华侨分别回乡省亲祭祖,实为当年一大盛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溯源电子专业学校也要与时俱进,提升到新的台阶,在台山市政府建议下,为整合台山市专业学资源,提供更好学习环境,由溯源电子专业学校,、台山排球运动学校、台山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组成了联合中专,从此溯源电子专业学校由初期的侨办转为公办,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溯源电子专业学校培育了不少当时国家急需要的职业电子技术人员,他们遍布大江南北,各有发展,为科教兴国付出一分力量。记得在溯源电子专业学校创校十周年庆典上,很多毕业生从全国各地回校参与盛典,校友们为了母校的发展都出一分力量,捐钱捐物资,这种取于社会再回馈社会的精神得以传承,这给父亲以极大的安慰!

父亲在80年代后期独资捐建了家乡洞美村的乃仓中学,希望家乡更多的适龄学童得到教育机会。后又牵头在台城创办了培正中学,希望宏扬“红蓝精神”,得到时任副总理绉家华为校名题字,以培正学校的教育理念带到台山,这也正是父亲的信念“教育令人脱贫,令人明辨是非”。父亲还捐建了台山市电视台转播中心。

父亲邝文炽爱国爱乡热心祖国教育事业的义举,得到了广东省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我回国后,遵照父亲的教导,在港台两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在广州石牌村办起了太平洋电脑城,带动了广州市石牌电脑商圈的发展。之后业务发展至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以父亲为开端的投资项目,都贯彻了父亲“教育救国,科技兴国”的理念。

父亲晚年生活简朴,早上练一套太极拳,吃一碗麦片粥,中午享一顿广式午茶一盅两件,六十年如一日,风雨不改。周末与家人共聚晚餐是父亲最大的喜悦。他到了九十高龄还学会上网,发电子邮件,听新闻广播,学习新事物,孜孜不倦。父亲经常教诲我们“人生一定要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动力”,这也正是他能健康长寿的原因。总括父亲的一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人云“仁者寿”非虚也!

父亲于2018年6月仙逝,享年105岁,落叶归根,长眠于家乡洞美村风景优美的小山上,与母亲、祖父、祖母长眠于斯!

他对后辈的最后教诲就是:“做人要乐观,不要把金钱看得那么重,有机会就做好事,有能力就做好事,当然做好事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做了总比不做好,做什么都要宽容,不要愁眉苦脸!”

他的一生正是这样做的!我永远怀念具有正人君子,学者风范,身体力行,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的父亲!

本文作者:邝家驹

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参考资料:

1、邝姓来源考证美国纽约邝氏联谊会出版2007

2、邝守恒编邝氏族史精粹香港溯源堂雷方邝宗亲会成立50周年特刊, 5-7页

3、江南世传族谱根由大略乾隆七年印制

4、美国二埠邝文熙篇邝仅凤祖纪念堂特刊1991

5、百度文库http://wk.baidu.com/view/19c6cB83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20

6、Chinese Exclusion Act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Exclusion_Act

7、Calvin Lee Chinatown U.S.A. Crocker Press Chapter 2

8、George F. Seward Chinese Immigration Part II Chapter I

9、刘伯骥编美国华侨史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第16章第二节

10、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通史-伍华夏出版社389-390页

11、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中文大学出版社第17章

12、百度文库祟基学院

13、陈宁骏民国政要最后的全家福浙江大学世版社63,247,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