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新经济

《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 10年间广州创新能力不断“上扬”

发布时间:2021-01-08 14:26:08  |  来源:大洋网  |  作者:方晴、龙锟  |  责任编辑:





2020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0》(简称《指数报告》)。《指数报告》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维度,使用20个二级指标重点监测和评价广州市2010年以来创新发展变化情况。

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10-2019年,广州创新指数年均增长10.86%,清晰地勾勒出“十三五”期间城市创新能力的“上扬曲线”。

为让数据更完备精准,报告统计了截至2019年的广州科创领域数据。报告显示,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力日益凸显;科技协同创新和青年创新创业不断深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

科研投入与财政科技支出双提升

2020年11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同时也传来喜讯,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开工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完成评估论证,将进入立项审批阶段。这个由中科院和广州市共建的园区,将极大聚合在广州的科研力量和科研人才,成为创新资源高地。

地方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以及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共同构成了“创新资源”。

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上,广州近年来一直在“加码”: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达677.74亿元,较上年增长12.92%;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87%,较上年提升0.24个百分点;广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51%,较上年提升1.98个百分点。

报告特别提到,2019年,广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243.95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80.28亿元,同比增长49.0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速显著高于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这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提高地区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人力资源密度越高,区域创新潜力越大。2019年,广州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33.76人年/万人,较上年提升9.86%;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20.8万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45.14%规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

在广州,45.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这一数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由广州龙头企业承担的重大创新平台,正反哺培育创新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指数报告》分析,广州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这也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9年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优化实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这些支撑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广州企业研发机构及研发投入的增长。

随着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广州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企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广州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获国内专利授权量达7.84万件,较上年增长12.71%;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达125.09万个,较上年增长32.03%。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71%,比2018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77.01%

2020年5月27日11时整,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高原冰雪探测雷达系统、北斗接收机VNet8、觇标……这些与登山队一同登上世界之巅的测绘设备,来自“广州科技军团”——南方测绘集团、广州电子科技集团、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它们是广州众多创新企业的缩影。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指数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万家,比上年增长3.5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9283家,连续两年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广州不仅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也在着力活跃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2019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1273.36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77.01%,技术转移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近年,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广州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共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开展在穗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推进中大、华工和大学城周边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建设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线上总平台“华转网”正式上线运营,让企业悬赏鼓励“技术大拿”揭榜。(记者/方晴、龙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