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湾区好故事”是由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设立的,叙述大湾区普通人的闪光点、分享亲历者的感想、留存建设者的记忆、记录大湾区建设宏伟征途、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正能量的专题栏目。伴随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大湾区承载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的梦想,每一位在湾区生活的人都是湾区发展成就的实践者、见证者。】
“有志者,事竟成。”人生路漫漫,挫折在所难免,但人贵有志。志者,梦想也,其堪有惊世之能。历史波涛滚滚向前,无数有志之士对坎坷视若无睹,用如火的激情和如钢的意志激流奋进,翻起惊涛雪浪。我务农的爷爷奶奶,也算得上沧海中一朵载着梦想的的小浪花,虽有磕绊,亦在涌前;虽无魁力,亦能淘沙。
(一)家族惊变,祖辈出世
1950年夏到1952年底,新中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改革消息一出,全国轰动,举国同庆,获得土地的劳动人民载歌载舞。中国幅员辽阔,改革的春风却不缺席。它满怀热情翻山越岭,就连阳春市双滘镇大山深处的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也得它眷顾。
“今年水稻长得不错,大家可以吃饱了!”年轻的媳妇想着,一抹额上的汗,对着骄阳心满意足地咧了咧嘴。
太奶奶同我讲这些的时候,听力有障碍的太公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面对着年逾八九旬还健在的二老,我内心欢喜,渴望的倾听着他们的故事。
作为村中鲜见的文化人,太公谋到一份不错的差事来养家糊口。后来太公遇到一些事情离开了一段时间,太奶奶就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村人的救济,撑起了整个家。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1955年,陈家当代长子——我的爷爷承载着陈家众人的希望出世了。
两年后,与此相隔不远的小村庄里,李家也添了一个女娃——我的奶奶。
我们家族的新篇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翻开了。
(二)童年琐事,苦中作乐
偏僻的小村庄,无一例外的穷。即使是丰年,儿孙满堂也能成为噩梦,更别说凶年了。譬如李家和陈家,每家都有四五十口人等着吃饭,又是妇孺老人居多,生计艰难。李家老五靠着卖小刀挣了不少钱,却也没能让他的大女儿过上顺心的生活。奶奶7岁起就担下家中大部分活,煮饭放牛种田磨麦,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弟弟。尽管如此,仅读一年书的她就被迫辍学,一个人将那本薄薄的识字本翻看了不下百遍,背得顺溜。干活要是觉得累了,就放声唱山歌,念顺口溜。一次上山砍柴,不满十岁的她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砍断了,又不敢告诉父母,就自己随手采些野草用烂布包好,搁置在一旁,继续干活去了。
记忆中,奶奶曾把她弯曲的明显是拼合在一起的手指给我看,“还好它又长好了!”我那时只呆呆地望着,想着人的器官怎能像壁虎那般复原。现在想来,那近乎彻心的痛楚和坚韧的隐忍,是身在福中而不自知的我迄今无法体会的。
“水凤快,去哄哄你弟弟!”
“你给我姜吃我再去!”十来岁的奶奶捂着瘪瘪的肚子,不依不挠地说。在当时,每户人的米是没有多少的,家里种的红薯和姜几乎是她童年的主食,也是她唯一能渴求的。
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还未完全开化的小乡村,爷爷作为家中的男丁,处境比奶奶要好不少。尽管家里贫穷,常常揭不开锅,但爷爷有姐妹分担农活,也得了那令人艳羡的读书机会。除却每日必干的农活,还是少年的爷爷最常做的便是读书和学做木工。没有专门的木工师傅,年幼的爷爷就经常跑到要做新木件的人家,不知疲倦地偷瞄木匠干活。
久而久之,十几岁的他就能做出相当漂亮的家私了。初学木工时,并不遂心,更何况家中并无供他练习的材料。不过爷爷小时候很是机灵,不管是学手艺还是学生意都有模有样。
问起奶奶从前的故事,奶奶“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她童年的苦难;问到爷爷,他却总是笑眯眯地同我讲他童年的种种趣事——尽管他们家当时也穷得叮当响。于是在谈及他们童年的故事时,我的脑海中时常会浮现那样一个乐观顽皮的少年,那样一个开朗能干的少女。他们将会如何相互取暖,如何互助互勉?——哪怕他们的结合并非出自两情相悦。
(三)青年出山,艰苦奋斗
爷爷奶奶未结婚前,爷爷初二辍学后就在县里的水泥厂当临时工。1976年,因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正在番禺伯父家帮忙的奶奶,被唤回了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同爷爷结婚。
结婚用的衣服被子,全都是我奶奶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年轻的准备过门的她纵有不情愿,也不被允许哭,于是只能对着自己从小女孩起就心心念念的婚服“呵呵”苦笑。
爷爷也发挥木工特长为婚房新置了几件家具。那红漆的木柜,直到三年前还在我眼前闪着柔和的光。
素未谋面的爷爷奶奶稀里糊涂地结了婚。过了门的奶奶发现,老陈家竟比她家还穷上不知多少倍。婚后第二天,家里的活儿就几乎都落到她的身上。而她那个意气风发、虽干着泥水活却文刍刍的丈夫,毫不留恋地进城工作了。一直到1978年,爸爸出世,那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的时期,也是老陈家注入新血液的时期。年轻的夫妇脸上不约而同地都是慈爱的笑容:纵使关系僵硬,他们也有了爱的结晶;纵使生活坎坷,他们也有了奋斗的希望。
可是仅在一年后爷爷就被告知,他所在的泥水厂不允许临时工转正。爷爷当机立断改行当木匠。其间,奶奶一直在家中干农活,就算临近生产,她也没有停下过手中的工作。大大咧咧的奶奶虽叫苦连天,双手却很老实地把活儿干得又快又漂亮。
1980年,年轻力壮的爷爷萌生外出到别处去打拼的想法。奶奶因为之前有过外出经历,一直对外界充满向往的她也兴高采烈地答应了。绵延的大山,浑然不如孩童时期所见的那般可爱了,反而成为束缚怀着豪情壮志的青年的囚笼。于他们而言,外面意味着未知与挑战,也意味着惊喜与趣味。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步推广和落实的时期,小山村外面的生产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为人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对外界的好奇和对宁静生活的厌倦,无时无刻不在挠着他们不甘平庸的热情洋溢的心。可当他们同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倔强的太公狠拍桌子,频频摇头,保守的太奶奶也连声附和:“你们要是走了,家里的田谁来种?”
“那就别种田了!”爷爷坚定不移地说。离开大山的愿望,经久而深植于心,万事莫阻。
在爷爷奶奶的软磨硬泡下,两人终于被允许出山了,可前提是要把爸爸留在老家。奶奶眼泪汪汪地,还是毅然决然地同爷爷离了家。未能将爸爸带在身边同他培养感情,成了倔强的奶奶余生难以磨灭的遗憾。
这对年轻的夫妇,带着比爸爸小一岁的二姑,跋山涉水前往广州番禺农场,暂住在奶奶的伯父家中。他们响应号召加入了农场的生产队,同许多和他们一样的“浪子”同心协力搞生产,种植水稻、花生和木瓜一类的农作物。生产队内部每户每月可领30斤米,3-4两油和几两肉。爷爷在干农活的同时,又兼做木匠,在农场修船、做杂工,一个月能挣100多元。数着可观的收获,奶奶心里甜的像打翻了蜜罐。
奶奶谈过往时,对生产队的细节记得尤为清晰,也为此感到欣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农民带来了莫大的幸福。
“外面果然是个好地方!”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爷爷奶奶幸福地笑了。
1984年初,爷爷前往台山建了小屋落脚。
对爷爷来说,建房子同做木工一样,简单有趣。无师自通,爷爷会建房,会修家电,会做家私,会打糖——我常常想,这样看似全能的爷爷,算不算得上一个手艺人?我出神地盯着自己笨拙的双手,犹疑自己又是否能替他传承?
同年年尾,奶奶从老家回来,背着三姑去台山找爷爷。可大字不识几个的她险些迷路。还好,有好心人领着她到旅馆过夜,她才不至于带着还是婴儿的三姑露宿郊外。
奶奶每每谈到这件事,心中有种莫名的自豪感。她带着些后怕的表情,神采奕奕地拍了拍胸脯,“幸好——我虽不识多少字,却也没有迷过几次路呢!”同时,她一脸纯真的笑,“知道吗?这个世上从不缺好心人,真是多谢他们了!”
“好心人?”我暗自思索,就这样任素昧平生的“好心人”把你带到旅馆?我浑身哆嗦了一下。但余光瞥见身边精神矍铄的奶奶,我不由释然一笑。
夫妻俩合力种了一年甘蔗后,再三斟酌讨论,最终决定分居工作。奶奶又回农场干活,自售农产品。爷爷则继续留在台山雇人种甘蔗,过年时再回农场和奶奶团聚。夫妻分工离居但同心,他们的努力,终于化为一份丰厚的积蓄。同时,夫妻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干起活来也越来越卖力。
若干年来苦苦追寻的梦想,仿佛不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而且纵使仍是鸿沟,年轻的骄傲的他们的字典里也绝无“放弃”二字。
他们的梦想只会越来越大。爷爷奶奶一直都会很荣幸,自己虽只是涛涛江海中渺小的一朵浪花,却决不是随波逐流的那一朵。
1990年,奶奶回台山和爷爷一起经营甘蔗地。那时候的甘蔗被台山的糖厂大批收购,做农民的爷爷奶奶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他们却丝毫不松懈,和工人们一块干农活,一块吃饭,相处得其乐融融。
可惜不久之后,台山糖厂倒闭了,他们不得不将工人们遣散。其中有一部分工人也自发在当地做了其他生意。来不及犹豫,爷爷奶奶很快顺应时势开荒犁塘,养虾养蟹,一直到2017年。
令我感到幸运的是,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我,亲眼见证了他们为养家努力奋斗的时期。
(四)中年风雨,白手起家
2004年,我爸妈结婚。因为天气不好,养殖生意赔了老本。心高气傲的爷爷奶奶只好硬着头皮向别人借了300元到新租的鱼塘附近盖料子。可没多久那人就来催债,拿不出钱来的爷爷奶奶欲哭无泪,却也不得不向更多的亲友借钱来继续做生意。在爷爷奶奶和外出打工的爸妈的齐心努力下,即使我和弟弟陆续出生花销增大,家里的条件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2012年,爷爷奶奶付首付买下了小区的房子,再由爸爸分期还贷款。外出奔波打拼三十余年,终于在台山有了自己的房子,爷爷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居有定所,是他们自认为的最伟大成就。
可惜好景不长。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来临,鱼塘边的小屋、果树被严重摧残,尽管我们已有了坚实的避风港,但爷爷奶奶此前所有的积蓄都随着受台风影响减产的鱼虾湮没在肆虐的池水中。同年,妈妈从东莞辞职回台山,与爸爸租了一家小店,但小店经营不景气,又赔了10万元。接连的打击,竟使我家到了我的学费都险些来不及交的境地。
爷爷奶奶依然舍不得就此放弃,奶奶更是直呼“就算是再借钱,我们也要继续做下去!”只可惜鱼塘不能续租,年逾花甲的养殖户爷爷奶奶也就没有了工作的地方。后来他们又四处打听工作,碰壁多次,经儿女劝阻最终作罢。
近四十年的打拼化作风尘。爷爷奶奶怀着满腔热情,却再也没法像年轻时那般轻易能东山再起了。
可那又怎能算是失败?最初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不过是习惯了与风浪搏斗,习惯了与日月争辉的他们,因为已经忘了恬静该有的样子而无所适从罢了。
(五)老年守望,壮志未泯
奶奶常常和我谈起以往的经历,她从对往常的回味中,找到并始终保持着她的初衷。四十载风雨,丝毫不能动摇她那颗勇往直前、不甘倒退的心。现在她依旧闲不下来,做饭、拖地、看护外孙,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么多年来,哪怕是遭受生意破产的变故,哪怕是从48岁起就被风湿骨痛缠身常常痛得难以自禁,她也从未因此掉过一滴泪。然而谈起那奋斗终生的心愿,她却常常要带着哭腔连声叹气道:“若是能容我再多干几年……”
爷爷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冷静。他从少年到青年时期,一有时间就扎进书堆里;中年以后,则热衷于从电视获取新闻消息。如今闲暇下来,爷爷便全身心扑入政论史评中了。受他的影响熏陶,我对文学、历史、政治一类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艰难坎坷又算得上什么?放得下,方能拿得起!
爷爷笑眯眯地,奶奶脸色凝重地:“我们的故事讲到这里,你们的该开始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追求梦想的旅途中,哪怕风雨兼程,哪怕风烛残年,年轻爱闯爱拼的心不在乎前途荆棘遍地,不在乎全力付出毫无回报。失败于他们不是耻辱,而是铭刻在灵魂上的荣耀。历史的波涛永远不会停止向前翻滚,但哪怕只是其中的一朵微不足道的小浪花,为梦想百折不挠的人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附录:
活动过程:
从我记事起第一次回老家,见到那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小山村;从我第一次偶然瞧见那神秘的族谱;从我细数家中零散照片上道不出称谓的亲友;从我从住了12年之久的鱼塘边搬离的时候......我就很想很想写这样一篇文章,来纪念那转瞬即逝的过往。平时都是听爷爷奶奶讲以前的事,学了历史辩证史观后,我主动去同太奶奶聊天。这又使我有了可喜的发现。原来我们家,还曾有过一段这样的甚至不为爷爷奶奶所知的历史!
去找太奶奶讲故事真的不是心血来潮,但能这样当机断地去找她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年岁已高,我想陪她聊聊天,让她不要那么愁,同时也怕那段可能会很精彩的历史因此蒙尘。结果,效果很好!感觉自己同她拉近了距离,也为自己知道了一段秘闻深感荣幸。
爷爷向来有记事的习惯,可惜没有找到时间与他详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竟觉得爷爷不会记得很清楚。看来是我对他的了解不够。尽管我深谙对于过往,他是不屑讲那些苦难的。
奶奶就什么都愿意说,她在细节方面记不大清楚,可是顺着家中人都熟知的她的几个孩子的出生年份,加上我的有意引导,一个多小时便把她和爷爷创业打拼的大致时间线梳理出来了。但爷爷奶奶老年时我是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同经历的,因此没有详谈。
不过在讲述这段故事时,我绞尽脑汁研究过的族谱并没有派上用场,有点可惜。
历史感悟:
这次探究,我获益匪浅。在与不同长辈的交谈中,我的认识被丰富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农村是我们的根本,我们的来源。不同辈的人们因为阅历不同也许会有代沟,可对于历史的产物不必过分指摘。对于过往,我们要做的是理解,是感恩,是继往开来,珍惜当下,传承前辈为了梦想砥砺前行的优良品质,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去奋勇直追百折不挠,去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创造辉煌。
什么是真实的?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不能完整地了解整段历史,但或精彩或平淡的片段带给我们的精神层面的感悟,是不可复制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本文作者:陈光婵
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注释
以上资料都来自于口述资料。
口述人1:我的太奶奶李氏;时间:2020年8月2日;
口述人2:我的奶奶李氏;时间:2020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