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湾区好故事| 艺术——疫灾中的温情

发布时间:2021-01-22 14:01:05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曾梦樱  |  责任编辑:

【编者按:“湾区好故事”是由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设立的,叙述大湾区普通人的闪光点、分享亲历者的感想、留存建设者的记忆、记录大湾区建设宏伟征途、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凝聚正能量的专题栏目。伴随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大湾区承载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的梦想,每一位在湾区生活的人都是湾区发展成就的实践者、见证者。】

20208月,美国耶鲁大学的雅礼协会举办了一场线上的慈善义卖画展,旨在通过艺术搭建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活动的目的是希望艺术之美能给疫情中的人们带去精神慰藉,缓解他们的忧愁,同时拍卖作品收益将投入到艺术、医疗和教育的交流合作。

在疫情肆虐下的美国,短短两天内,展出作品全部售罄,活动结果出乎意料,亦令人欣慰。

此次画展的主角,是已逝的著名加籍华裔画家——刘允衡,而支持这次活动并捐赠作品义卖的是刘先生的遗孀刘谭翠嫦及其家人。那为什么雅礼协会会在此时选择刘先生的画作为义卖的作品呢?这还需从刘先生传奇的一生说起。‍‍

野渡无人舟自横1975

烟雪1974

春到枝头万点红1969

叠嶂1973

听到刘允衡这个名字时,国内的朋友也许会感到陌生。早在50多年前,刘先生已经活跃于加拿大的画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刘允衡1938-1975

他的作品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1988年,其几幅遗作入选加拿大国家历史博物馆主办的《加国华侨业迹展》,两年的展期过后,作品被加拿大国家历史博物馆购买收藏。加拿大总督府、卑诗省省督府、省市政府、维多利亚大学、卡莫森学院、皇家银禧医院等机构收藏并曾陈列他的作品,以供欣赏。1995年,加拿大卑诗省驻英国伦敦办事机构主办允衡遗作展,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马毓真先生亲临开幕式。2004年,美国纽约”嘉索仕慈善公益基金会举办刘允衡画展,以传播中国文化。‍

刘允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1972

刘允衡在卑诗省国立皇家博物馆举办个展1970

在维多利亚市政府大厅,刘夫人(中)荣获加拿大总督索韦(Mme. Jeanne Sauve)(左)接见,将市政府珍藏的刘允衡作品《国色》赠送给总督。右为市长彼得.波伦(Mayor Peter Pollen)1985

加拿大专员马克.罗斯(左)、刘夫人(中)与中国驻英国大使马毓真(右)在展馆中1995

刘夫人(右二)与卑诗省省督林思齐博士伉俪(右三、右四)等贵宾,应邀出席在首都渥太华加拿大国家历史博物馆开馆仪式暨《加国华侨业迹展》1990

刘允衡,1938年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四九镇白虎头村,其家庭以务农为生。祖父20世纪初远赴加拿大靠做苦工开矿谋生,艰难生活,苦不堪言。即便如此,祖父却不忘台山的家人,把节衣缩食攒下的钱全部寄回家乡,给亲人们盖房子,自己在异国他乡住着破旧不堪的小木屋。刘先生年幼酷爱绘画,虽然在村里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但凭借刻苦自学,不断钻研,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诗词根底。十七岁时,他赴香港于《岭南艺苑》(注释:赵少昂先生在香港教学传艺之所)拜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赵少昂老师习画数月,深受老师关注和赏识,成为入室弟子。1956年,十八岁的刘允衡侨居加拿大金巴伦埠与祖父团聚。当他在异国他乡目睹祖父困苦的生活,心里极度难过。为分担生活压力,他做起勤杂工,苦谋生计。工作过劳和环境不适,使其突患肺结核病,曾一度危及生命。躺在维多利亚医院的病床上,刘先生情绪忧伤,百感交集,当下作诗“作客加帮远寄身,营谋乏术愧同人,深悔当年崇洋梦,每念家园倍伤神。穷富也知天注定,死生原有命为真。犹其祖国能平治,我愿还乡乐食贫。”

刘氏家祖屋(广东省台山县)

刘允衡祖父(左)、祖父的邻居(中)、刘允衡(右)(加拿大金巴伦埠祖父家门前)

在他万念俱灰、一筹莫展之际,一对素未谋面的年轻牧师奥斯丁·雅各布夫妇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这对善良夫妇的细心照顾下,允衡的身体逐渐康复,并获得在“和谐”俱乐部做服务生的机会。他的绘画才能获得当地有识之士的欣赏,推荐去维多利亚市著名的伊顿百货公司从事橱窗设计,一干就是十年。

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和谐“俱乐部(Union Club)外景

刘允衡夫妇在温哥华国际机场相聚1960

刘允衡工作之余,不忘坚守恩师赵少昂的教诲,勤于研究岭南画派的技法,通过摸索,练习,创新,不断精进自己的绘画技巧和风格。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强烈信念,促使他在1959年及1969年二度回港,再次受业于赵少昂师门下继续深造,艺事大进。他精于山水花鸟虫鱼动物,更擅长山水泼墨,技法融会中西,自成一格。1961年自设《岭风艺苑》(注释:刘允衡在维多利亚教学传艺的画室)传艺,并在国立维多利亚美术馆教授中国画,1961年,他在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举行首次个人展览。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是与著名的加拿大七人画派核心成员伦·哈里斯先生的合展。同时他又在国立维多利亚大学、维多利亚电视台讲授中国画。1972年,他在维多利亚历史悠久的著名的皇后饭店开设《岭南画廊》(注释:刘允衡的商业画廊。)授徒传艺,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文化艺术,并在加、美、英、香港等地共举办了二十三次个人画展,其中以联合国总部纽约展及加国卑诗省皇家博物馆展最为轰动。1972年,成名之后的刘允衡受国际知名的加拿大画家艾伦·爱华德先生邀请,专为英国著名的空中花园酒店,创作了66幅画作供室内艺术装饰。时任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斯先生出席酒店开幕礼时特别赞赏:“允衡的作品很美!希望更多的英国民众能欣赏到中国艺术之美”。

刘允衡(左)、赵少昂老师伉俪(中)、师兄欧豪年先生(右)合照1969

1961年10月7日《维多利亚日报》报道刘允衡在国立维多利亚市美术馆(Art Gallery of Greater Victoria)画展的盛况

刘允衡于卑诗省维多利亚皇后大酒店内开设岭南画廊1971

刘允衡在维多利亚市电视台录制教授中国画的节目60年代末70年代初

海外游子情系祖国。1975年,刘允衡不幸身患重疾,病痛中,他仍坚持作画到最后一刻。时年37岁的他在临终前对家人最后嘱托道:“一定,一定,要把画带回故土见亲人。”     

祈望(最后之作)1975

1985年冬至1986年春,刘先生的遗孀刘夫人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盛邀,携其先夫的129幅遗作回到中国,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四大城市,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加拿大籍华裔画家刘允衡巡回展》。展出期间,观众踊跃,气氛热烈,深受业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同是来自台山的刘夫人心里十分激动,因为能带上先夫的作品回故乡展览,正是刘先生和她多年的心愿!这是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关爱,也是血浓于水的深刻体现。国内巡展之后,刘夫人及家人回到加拿大,又在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举办了为期六周的《刘允衡艺术回顾展》。当时,加拿大温哥华的《大汉公报》和广州的《羊城晚报》在文章中写道:“允衡的人品和作品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加拿大人的心,同时又把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牵连一起,汇成一股感人的有爱的热流……”

1985年,时任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女士(左)莅临观展(江苏省美术馆)

刘海粟先生在点评刘允衡画作(上海美术馆)1985

加拿大国立维多利亚美术馆展场内1986

2015年,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先生访问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市,卑诗省省督朱迪斯·古乔恩女士献上允衡的画作作为馈赠礼,这是对刘先生艺术再次的肯定。

时光虽逝,在这三十多年间,刘夫人与家人、朋友们不断地整理允衡遗作和搜集资料。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反复的修改编辑,记录画家短暂人生成长历程和艺术生涯的《刘允衡作品集》中英文两版,终于在2016年面世。

《刘允衡作品集》珍藏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和谐”俱乐部的图书馆内,供宾客赏阅

《刘允衡作品集》中、英文两版

同年秋,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乔迁新址,特邀刘夫人携刘先生作品在广州太古汇展厅举办《东方之境——加籍华裔画家刘允衡遗作展》招待酒会活动。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广东省侨联及多国驻广州领事馆官员出席了开幕式,一同观赏了展览。期间,嘉宾们互相交流并对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中加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期,《丹青遗韵岁常新——刘允衡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隆重举行,历时一个半月。随后,刘先生的作品又移师到东莞,在岭南美术馆举办第二场为期三个星期的《丹青遗韵岁常新——刘允衡作品展》,期间反应热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广州太古汇展场内2016

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白静芳(Ms.Rachael Bedlington)主持开幕式,广东省市政府及多国驻广州领事馆官员出席了活动。

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场内

东莞市岭南美术馆内2016

岭南美术馆展厅内

尽管巡展已经落下帷幕,但刘夫人并不会停下脚步。她感受到了祖国对侨胞们的关爱,同时被祖国人民的热情打动。特别是广东省侨办,曾给予她很大的支持。这些都使她更加坚定了想要献上绵薄之力,回报祖国的信念。画展结束后,刘夫人为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广州市艺术博物院、东莞市岭南美术馆等机构捐赠了刘允衡先生部分珍贵的作品。同时也为北京、广州、香港、南京、台山等多地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等捐赠了《刘允衡作品集》画册,和更多人分享刘先生的故事和艺术。当年,刘先生的离世,曾让刘夫人悲痛欲绝,幸得亲朋好友们的陪伴和鼓励,她才能得以克服重重困难,把先夫的事业坚持下来。这里有她对家人执着的感情,也饱含了对祖国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多年来她不曾忘记刘先生的心愿,希望通过艺术,穿越不同时代,突破障碍,为祖国和世界献上美和温暖的力量。今天,八十多岁高龄的刘夫人身体力行,支持义卖活动,让这股爱的力量为正在遭受疫情肆虐的世界献上一份温情,也表达了她对世界平安,世人安康的良好祝愿。

刘允衡作品《冷月清荷》被选为《环太平洋教育》创刊号封面

本文作者:曾梦樱

资料提供:刘谭翠嫦女士、李湜樑先生


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