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进士潘宝鐄(1853-1892)是广州十三行著名行商潘正炜的后人,是潘氏家族由外贸世家转型为书香世家过程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宝鐄博学多才,是出色的诗人、古琴学家、书画家、鉴藏家。他思想具前瞻性,对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与配合。然纵观其一生,他在教育上的成就更为令人瞩目。他热爱家乡,抛下功名利禄,回到家乡番禺(今广州市)粤秀、禺山书院任教;他担任粤秀书院院长期间,大力改革书院风气,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图1 潘宝鐄像(由潘氏后人赠予广州博物馆收藏)
一、家世源流考
潘宝鐄是十三行著名行商潘正炜的后人。潘氏家族入粤之始祖为潘振承。潘振承在青年时期(约于1735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从福建同安县栖栅迁移到广州从事贸易活动。潘振承致富后,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番禺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购买土地,安家建祠。[1]自此潘家在此开枝散叶,成为一方望族。潘振承缔造了潘氏家族的商业帝国——同文行,成为十三行的商行领袖。同文行的第二、三代掌门人潘有度、潘正炜均为叱咤风云的著名行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潘正炜积极支持抗击英军,拒绝与英商贸易,果断地结束了潘氏家族延续了近百年的外贸生意。在潘氏家族由外贸世家转型为书香之家的过程中,潘正炜及其四子潘师徵(1831-1894)起了主导作用。潘正炜博雅好古,工于书法,为当时著名的鉴藏家,主要著作有《听帆楼书画记》、《听帆楼古铜印谱》、《听帆楼集帖》、《听帆楼诗钞》等。潘师徵受其熏陶,工书擅画。师徵为国学生,翰林院待诏。他品性敦厚、热心公益、接济族人,还做到言传身教,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潘宝鐄为师徵长子,自小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在父亲的用心栽培下,宝鐄于光绪二年(1876)考中进士。其二弟宝琳(1856-1903)于光绪十五年(1889)也考中进士,三弟宝珩(1862-1927)则于光绪八年(1882)考中举人。[2]宝鐄发奋自强,与两个弟弟一同为潘氏家族的中兴作出了贡献,成为潘氏家族由外贸世家转型为书香世家的核心人物。
二、贤妻许氏
潘宝鐄能够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其配室许氏(1853-1884)的作用不可小觑。许氏号蕉窗主人,出自广州著名书香世家高第街许氏家族。许氏容貌端庄,品性温和。她嫁给宝鐄的时候,潘氏家族已不再辉煌如昔。潘正炜去逝后,家底仍存,但宝鐄父亲师徵性格仁厚善良,乐善好施,经常扶危济困。据族谱记载,潘师徵“干荫本丰,及丁艰,析产仅占数千金,余则任诸兄弟取携。既躬自刻苦,犹能以三千金代兄偿债,以千金捐助军饷。甲寅乱后,亲友饥的乏,赖以全活者无算。”[3]因师徵在战乱期间热心公益,捐助军饷,支助困难的亲友无数,致使其原本尚算宽裕的生活渐趋拮据。许氏嫁入潘家后,勤俭持家,与宝鐄相亲相爱,感情甚笃。许氏知书识礼,为支持宝鐄参加科举考试,她陪同宝鐄移居北京宣武门以南地区,一直无微不至地陪伴在宝鐄身边,节衣缩食,全力以赴支持宝鐄参加科举考试。对于这段相濡以沫的清苦日子,宝鐄后来怀着深厚的感情以诗记之:“索米长安薄宦羁,四年形影不相离。人情冷暖相眉锁,生计艰难十指知。珠算持筹春睡晚,铜盘留馔夜归迟。宣南故宅休回首,万事销磨委梦思。”[4]在许氏的鼓励支持下,宝鐄不负其望,凭借自己的出色才华,于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考中进士。许氏被清廷封为“宜人”。
图2 许宜人像(由潘氏后人赠予广州博物馆收藏)
三、对家族的贡献
受战乱及天灾等影响,潘氏家族的经济状况在第四代开始走下坡路。潘宝鐄为第五代,肩挑振兴家族的重任,为当时潘家的中坚力量。潘家的第四代,遭遇战乱和天灾之后,大都生活拮据。这导致潘家个别不上进的子孙做出了盗卖祭田的痛心之事。据载,“因族人盗卖祭田,未经刈税,积欠钱粮约数千金。”番禺县以欠粮为由,将长房兆銮逮捕。潘师徵因接济族人,早已将家产消耗殆尽,纵想解决族中困难,却是有心无力。长房潘仕扬(菽庭)的庶室陆氏(1825-1904)挺身而出,为营救兆銮,将已经分给自己丈夫潘仕扬名下的一口塘(即潘家祠前面的大池塘),向伍少溪之太夫人按银三千两,亲自前往县署清纳粮务,兆銮始得释放。[5]潘氏家族的困境,直至潘宝鐄1876年考中进士之后才得以缓解。宝鐄衣锦还乡,与父亲师徵联手,补交了族中欠交的户税,并将陆氏为营救兆銮而按押的池塘赎回,把它作为族中的公共财产,一切事宜均请陆氏出面主持打理,井然有条。当时潘家祖祠后院被某姓强占过半,也是宝鐄中进士之后回乡解决的。据《潘宝鐄墓志铭》记载:“是时祖祠后院子被某姓强占过半,理论弗恤,先生以事关种族,爰白之,遂复其地。又族人盗卖祭田,族众控追捕讼十余载,案悬莫结,且田去粮留,群受追呼之苦。先生内?族众,外剖有司调护维持,讼息,而公产复,族人咸感之,而先生绝无德色。”[6]另据族谱记载,潘家“祖宗得享祭祀,族人得免催科者”,皆潘宝鐄的功劳,提醒潘氏后辈子孙要饮水思源,勿忘潘宝鐄之功德。[7]可见,潘宝鐄为维护家族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文化成就
潘宝鐄博学多才,是广东著名古琴家之一,与陈白沙、居廉等名家同被誉为影响广东琴学发展的重要琴学家。他还是出色的诗人、书画家、鉴藏家。
(一)诗才敏捷
宝鐄早慧,自小能赋诗,稍长更是诗才敏捷,出口成章。光绪十三年(1887),著名画家居廉六十大寿时,宝鐄前往贺寿并为居廉《得寿图》即时题咏六首,[8]以诗寄情,自然流畅。存世的诗词集主要有《望琼仙馆诗钞》、《望琼集》等。《望琼仙馆诗钞》由潘氏后人潘仪增收录于其编撰的《番禺潘氏诗略》。现录其一,以瞻其诗风。
偃波亭秋望(三首)
一
海珠江上小蓬莱,鱼沫蠔光一鉴开。蒲涧列屏樵径合,榕阴如画钓船来。
樽前暮影千帆落,石上秋碪万杵催。南雪故砖无恙否?议郎松老长莓苔。
二
连天烽火逼红河,闻道壶关唱凯歌。雉炬难焚新舸舰,虬髯终保小山河。
惊魂几欲成朱鸟,骇浪无端起白鹅。北望虎门谁锁钥,洗兵炎海息鲸波。
(时越藩有兵事)
三
麦秋报赛荐蕉黄,歌舞连旬献寿觴。画栋凌雲巢翡翠,小桥斜日卖鲟鳇。
月穿檐头波交映,花覆楼船浪亦香。水面飞霞还片片,仙湖风景久沧桑。[9]
其诗含蓄典雅、意境幽远,反映出宝鐄关心时事局势,面对眼前美景无限,内心却隐约流露出其饱经时局动荡的沧桑之感。
《望琼集》的诗词均是思忆其亡妻而作。潘宝鐄中进士后,生活境遇渐好。当夫妻二人荣归故里,过上安稳的幸福生活之时,许氏竟撒手人寰。宝鐄悲痛之极,有悼亡诗云:“随宦长安性命依,相携万里返庭闱。蓬门正欲谋偕隐,陌上花开汝竟归。”[10]许氏身故后,宝鐄思念至极,经常忆起两人恩爱生活的点点滴滴。收拾其遗物,看到许氏曾用过的印章,即成一首七绝诗云:“钿盒金钗锁匣尘,红膏私印箓痕新,唾绒落尽蛛丝暗,不见蕉窗故主人(宜人未嫁时刻小印号蕉窗主人,殁后检遗箧得之)。”[11]看到许氏帮他抄写的瓷谱(笔者注:应是关于瓷器的谱册),更是泪如雨下:“鸡缸檀琖谱明窯,格仿簪花细细描。韻写彩鸾天上去,空将遗墨泣文箫(余借得瓷谱抄本,宜人缮写成帙)。”[12]佳人永去,睹物思人,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挚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光绪十五年(1889),宝鐄选辑32首悼亡诗,取唐代诗人温庭筠《经旧游》“香灯怅望飞琼鬓”之诗意,将悼亡诗集取名为《望琼集》,以寄托对许氏深沉的哀思。该诗集大部分未曾录入潘氏后人潘仪增编写的《番禺潘氏诗略》,如《甲申七夕》、《执绋北门潸然有感》、《室人卜葬有期赋此志痛》、《检尘箧见亡室遗照》、《秋怀》等。在此仅选录其中一首:
甲申七夕
君已他生我此生,无人夜半解怜卿。去年今日真如梦,私语灯前睡不成。
嫁时犹賸女儿葙,遗物摩挲暗自伤。含泪曝衣楼上望,西风吹动旧罗裳。
穿鍼孤负绮筵开,乌鹊无桥渡夜莹。不管人间离恨苦,笑他牛女是癡騃。
疏花纤月冷云屏,无偶瓠瓜感客星。一样秋风罗扇古,北邙新草长流萤。[13]
该诗表达了宝鐄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思忆。其诗风空灵蕴藉、韵味绵长,深厚的诗词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二)擅长绘画
宝鐄善书画,画牡丹、墨梅尤精。有文献记载其“墨梅师汤贞愍公”。[14]据考,汤贞愍公即汤贻芬(1778-1853),字雨生,与宝鐄的伯父正亨为至交。宝鐄两岁时汤贻芬已辞世,因此,宝鐄未能直接师从汤贻芬,仅是通过其墨梅作品习其画风。宝鐄有《自题画牡丹》云:“七年孤负看花期,惨绿年华换鬓丝。回首清平天上曲,白头供奉怕衰迟。”[15]流露出内心的失意之情。
潘宝鐄与著名的岭南画派鼻祖居廉(1828-1904)为忘年之交,两人常有书画往来。居廉六十大寿,宝鐄前往贺寿,为居廉《得寿图》题咏六首。[16]光绪十四年(1888),居廉作《山水》扇面(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及《湖石牡丹》立轴赠予宝鐄,两画作均有题识“椒堂仁兄大人鉴正”。可见居廉对这位后辈非常尊重。
宝鐄画作流传至今的甚为罕有。其画作水平从清末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为《椒堂先生画册》的题诗可得到证实:“花重笔扛鼎,才高诗欲仙。谈经人共老,识字画之先。骨相澂秋月,丛残积古篇。料知挥洒处,彝卣敦盘边。”[17]此诗表达了吴昌硕先生对宝鐄诗才及画作的高度肯定。
(三)精于鉴藏
潘宝鐄精于书画鉴藏。他积极搜罗其先祖的旧藏,藏画楼曰“望琼仙馆”。他成功地收回祖父潘正炜听帆楼(宝鐄的祖父潘正炜的书斋名)的部分旧藏,其中最具价值的是《明人金扇集册》。该画册囊括了明代十二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陆治、吴彬、魏克、吴振、陈焕、姚允在、王綦、高阳)所作的山水、人物金笺扇面。12幅画作均有宝鐄题跋及钤印,有的还有鉴藏印“藏之望琼仙馆”。其中有五幅为听帆楼旧藏。其一为沈周的扇面(见图3),上有宝鐄两条题跋,后面还有备注:“此帧为先祖听帆楼集明人山水扇册二十幅之一,丁亥岁从吴氏购回。孙,宝鐄谨识。”[18]可知该画作为其祖父潘正炜于丁亥年(1827)从吴氏手中购回。漂泊近一个甲子之年,画作又回到了潘氏族人手中。潘宝鐄在其祖父潘正炜旧藏散佚后竭力搜求,并补入新增,方有此珍贵的《明人金扇集册》。潘宝鐄在其藏品中所用私印,有7枚收录于钟银兰主编的《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19]
图3 潘宝鐄曾收藏的沈周扇面图(载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印的《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
五、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
潘宝鐄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对国外的情况也了如指掌。[20]他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同时,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他顺应时代要求,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积极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这种思想从其长诗《送兰史从侄之德意志讲经》可见一斑。他支持从子潘飞声(字兰史)到德国讲学,该诗为飞声临行前所赋。由诗中内容可知,他对欧洲的历史极为熟悉。他希望飞声在德国学得成果,归国后能为国家富强发挥作用。其诗云:“层楼高建子云亭,问字轮车铁路停。罽幕四围悬帐绛,电镫千树映藜青……皋比我亦拥江乡,教育终惭囿一方。他日楚材归晋用,羡君楠梓满门墙。”[21]宝鐄对德国国富民强、先进的文明表示赞赏,主张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促使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由于思想上的共通,宝鐄与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结为挚友,积极支持孙中山在广州筹建“农学会”。1895年爆发的广州起义,是孙中山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想的第一次武装尝试。起义筹备阶段,孙中山专门筹办“农学会”,对外称以振兴农业,促进普及教育和科学为名作为宗旨,表面是研究农学、像是改良主张的教育机构,实质是为掩护兴中会广州起义机关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孙中山机要秘书冯自由记载:“总理于乙未春在广州创办农学会,尝以医术纳交于政绅各界,绅士中署名农学会发起人者,颇不乏人,刘学询及潘宝鐄兄弟预焉。”[22]潘宝鐄是在1892年4月逝世的,同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可见孙中山在乙未广州起义的前几年,在香港西医学院学习时期,已经与潘宝鐄及其弟宝琳、宝珩结交,开始筹建农学会。潘宝鐄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与配合。[23]
六、出色的教育家
潘宝鐄于光绪二年(1876)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兼功臣馆纂修。光绪五年任广西乡副考官。其文名藉甚,年轻有才,仕途无可限量。然而,他淡泊名利,一次他从桂林回籍省亲,时任两广总督张振轩仰慕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聘请他到禺山、粤秀书院讲学,他毅然选择放弃官职,回乡从事教育工作。粤秀书院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之首。潘宝鐄担任粤秀书院山长(即院长)其间,殚心著述、博综群书,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深得师生敬重。他博学多才,加上他的前瞻意识及开阔的视野,敢于引入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德育,教书育人,因而在改革书院风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当时广州最为出色的教育家。
据民国20年(1931)修《番禺县续志·人物志二》记载,潘宝鐄为“假归居禺山粤秀诸书院讲席,主粤秀尤久,名士多出其门。殁后,门人建祠于院西祀之。”[24]潘宝鐄在粤秀、禺山两书院任教,且担任粤秀书院山长(院长),桃李满天下,受到学生们的尊重。然为何其门人要专门建立祠堂拜祭呢?据其弟子桂玷(1865—1958)撰写的《潘宝鐄墓志铭》,可了解到潘宝鐄为潘氏族人所作的贡献,也证实了他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当时书院内的纨绔子弟自由散漫、无心向学,宝鐄坚持“以植品为本”,对其进行整治,同时还支助肄业的贫困生复学。他为改革校风做了大量的工作。“弃瑕采择录示生,徒使之勤勉,凡成就一类登甲科荐,循良者不下数百人,作育之宏为近时书院所仅见。”他深受师生敬重,治学之道深得世人认可。潘宝鐄“生平爱才若渴,疾恶如仇”,不仅对书院风气进行整改,而且为当时广州盛行的白鸽票赌风的禁止作出不懈努力。当时广州赌风盛行,尤其以白鸽票[25]之赌为最甚,众多妇孺老少、市井小民沉浸其中,不少人为之倾家荡产,危害巨大。潘宝鐄支持厉禁政策,得知有人通过贿赂言官奏请弛禁白鸽票之赌,宝鐄约同粤秀书院院长诸君,痛言其害,弛禁之议才得以否决。光绪十八年(1892)四月十二七日,潘宝鐄为教学而鞠躬尽瘁,卒于工作岗位粤秀书院,年仅40岁,师生无不哀悼。他们自发集资,向官员呈请,在粤秀书院内先贤祠外的余地,专门为潘宝鐄建立祠堂,由院长率同师生每年的春秋二季进行拜祭。《潘宝鐄墓志铭》由其门生桂坫撰写。桂坫为光绪年间进士,工于书法,官严州知府及翰林院,为宝鐄的得意门生之一。其门生为其撰墓志铭,并自发集资专门为其立祠拜祭之举,足以说明潘宝鐄对当地教育的影响力之大。(注:潘宝鐄后人潘刚儿教授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望琼集》等重要资料,谨此致谢!)
本文作者:潘剑芬(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
本文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注释
[1]潘祖尧主编:《河阳世系潘氏族谱》(含民国庚申年广州市同安街大同印本),第65页,1994。
[2]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9辑,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第2834页,1981;潘祖尧主编:《河阳世系潘氏族谱》,第90、92页。
[3]黄任恒编纂、罗国雄点注:《番禺河南小志》卷八,[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345页,2012。
[4][10][11][12][13][清]潘宝鐄:《望琼集》,手抄本,潘氏后人收藏,第1、2、4页。
[5][6][7]潘祖尧主编:《河阳世系潘氏族谱》,第77-78、84-86、91-92页。
[8][16][清]居廉:《啸月琴馆寿言》,清光绪十三年(1887),第6页。[9][20][清]潘宝鐄:《望琼仙馆诗钞》。收录于潘仪增编、潘飞声校:《番禺潘氏诗略》第二十二册,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第1页。
[14][15]汪兆镛编纂,汪宗衍增补:《岭南画征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65页,2011。
[17]吴昌硕:《吴昌硕诗集·缶庐诗卷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5页,2009。
[18]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第285-288页,2010。
[19]钟银兰主编:《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第1031页,2008。
[21][清]潘宝鐄:《望琼仙馆诗钞》,第4页。谢文勇:《广东画人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239页,1985。
[22]冯自由:《孙中山机要秘书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65页,2007。
[23]参考潘刚儿撰写的《十三行行商领袖潘振承后人与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与广州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地方志学会、广州地方史学会联合主办),第23-28页,2011。
[24]民国20年(1931)《番禺县续志》卷十九,《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7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47页,2003。
[25]白鸽票(读音:白鸽标)是清代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博彩。源自于早期的赌鸽。赛鸽时以《千字文》开首的80字为鸽子编号,然后把鸽子放飞,让民众猜测哪只赛鸽能够获胜,之后彩票公司会将《千字文》印在彩票上,让民众在彩票上选字。投买者圈10个字为一票,开彩开出20个有效字,以中字多少决定是否中彩及彩金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