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广东广州白云机场起降航班架次达37.3万架次,起降架次位居全国第一,客流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机场。这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彰显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更是民航中南空管局守好祖国空中大动脉的优异成绩单。每一架航班起降,每一位民航旅客出行,其实都离不开民航中南空管局塔台的幕后保障。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坐上高速发展快车,机场客流量持续增长。七大空管区域中,广东广州所在的中南空管局保障了我国民航近三分之一的航班。2020年中南地区的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更达到90.71%。旅客满意度的提升,是中南空管局着力推动塔台智慧运行,用科技手段恪守安全、提升效率的最好答卷。白云塔台里,在管制员繁忙的指令下,中南空管局自主研发的“智慧大管家”也在默默为每个航班保驾护航、提速增效。
记者/李妍 通讯员/机场宣
空管智慧运行渗透民航保障每个环节
在塔台管制员面前现代化的触摸屏幕上,是集合了电子进程单、场面监视、气象等多般“武艺”的智能人机交互平台,令管制员端坐塔台上,便能运筹帷幄、高效调配机场内的每一架飞机。
这是中南空管“智慧大管家”的重要组件之一——塔台运行管理系统(TOMS)。正是这一科技神器的应用,使白云机场航班平均放行时间提升达60%。它是管制员身边的“事事通”,整合了航行情报、气象、机场场面监控等各类民航运行信息,方便一键查询。它也是管制员的“贴心助理”,替换掉传统的纸质进程单,将塔台工作流程数字化、自动化,让管制部门的“规定动作”能够“毫厘不差”。
除TOMS系统之外,中南空管局所坚持的塔台智慧运行理念已遍布空管运行的各个场景,从空管岗位辐射到机场、航司,通过信息化平台形成民航一体运行的模式,令民航运行更加高效。多跑道机场及终端区进场效率提升系统(AMAN),让进港航班的排序工作由“人脑”向“电脑”转变,帮助广东广州白云机场就近落地率提升至95%以上;中南协同决策系统(CDM),满足了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民航单位信息共享的迫切需求,平均减少每架航班关门等待时间8分钟、空中等待时间1.2分钟;中南地区通用航空飞行计划服务系统,规范并大幅简化了通航服务流程,全国三分之二通航公司注册使用,在我国疫情形势严峻的40天内受理通航飞行急救计划99条,保障指挥运送医疗物资与疫情巡查任务的应急救援飞行240架次(统计数据自2020年1月24日至3月5日)。空管智慧运行的效果可见一斑。
记者/李妍 通讯员/机场宣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推动空管保障品质提升
高峰时段,一个管制员需要同时记住十几架飞机的动态,在纵横交错的机坪上让它们彼此保持安全距离、准确移动,而指挥则全靠语音指令。面对高峰时段每分钟起降超过1架航班的工作压力,怎么确保管制员和机组都能说得对、做得对?2020年底,中南空管局自主研发的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跑道侵入探测预警系统,在塔台现场投入试验运行,让空管智慧“大管家”多了“安全监督员”这一身份。
该预警系统能“耳听八方”,通过语音识别系统智能识别管制员和飞行员的通话内容以及对应的航班信息;更能“眼观六路”,通过雷达信号实时监控机场上纵横交错的跑道和滑行路线。利用这些信息,它能够自动核实管制员和机组双方语音指令和复诵是否准确无误,推算出飞机的下一步运动轨迹,提前识别尚未发生的跑道侵入风险,在紧急情况下,为管制员和机组增加处置突发事件的时、空裕度。
除了人工智能,中南空管局还适时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云数据中心,聚合海量、多样的空管运行数据,挖掘历史数据中的巨大价值,以“大数据”对每一次航班保障进行细致分析,不断提升空管的保障能力。“航迹历史数据复盘”系统是云大脑率先发起的一个小尝试。目前,利用云大脑的大数据计算能力,空管人员能够随时回看中南六省任意空间、任意时间内的航迹和同步气象云图,为更好分析不同天气、高流量环境的保障决策打好信息化基础。
正是有赖于空管智慧运行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中南空管局不仅顺利保障广东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机场,更是在中南辖区内保障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航班量,在确保持续安全的同时正点率不断上行。
记者/李妍 通讯员/机场宣
空管也有实验室,自主研发铸造空管“脊梁”
智慧大管家和云大脑的背后,在距离广东广州白云机场二十五公里的民航空管运行技术研究实验室内,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系统开发室的研发人员已在空管科技创新道路上默默奉献多年。他们以“代码”为犁,以默默耕耘的“码蚁”自居,笑说自己的工作是“一群旅客不知道的人在用旅客不了解的技术解决旅客不关心却又与出行息息相关的问题”。但实际上他们根据空管运行实际需求开发的各类系统,不但务实好用,更打破了外国同行的垄断,以技术创新铸造空管独立自主的“脊梁”。
王凯也是“码蚁”的一员,从入职前压根没听过空管行业,到编写的程序运行在白云塔台,“最深刻的体会,是这份工作的分量,因为每一句代码都事关航班安全。”王凯参与研发的基于语音识别的智能防跑道侵入探测预警系统,从筹备到试验运行只用了半年。系统进入试验运行阶段后,有了实际使用数据,团队又紧锣密鼓着手优化算法,让风险识别更精准、告警更及时。他坦言,这段时间身上的压力比入行以来的所有压力还大得多。“以前作为程序员只希望自己做的程序不要出bug(程序错误)”王凯说,“现在作为空管程序员,却盼着做得再快一点、再好一点,每次看到飞机划过蓝天,想想都是通过我们研发的系统保障的,就倍感自豪。”
从通用航空到民用航空、从航班飞行计划开始发布到飞机平稳降落在停机坪,“码蚁”们研发的各类智能系统贯穿航班的申请、计划、飞行、停泊等整个运行周期,在中南地区多个机场、空管单位推广使用,以一行行代码构筑起空管运行的安全壁垒,用一个个算法为机场效率提升增添“助燃剂”。
多年来,“码蚁”们在实验室里陆续敲出2项发明、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56项软件著作权,也敲出了“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等众多荣誉。
春运将至,“码蚁”们正加紧为智慧大管家“体检”,确保各个智能系统经受住高负荷考验。而中南空管局智慧运行的进阶之路,步履不停。(记者/李妍 通讯员/李敬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