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湾区文旅

锦纶会馆“牵手”香云纱重新面对公众开放

发布时间:2021-02-08 09:02:49  |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吴多  |  责任编辑:

原标题:锦纶会馆“牵手”香云纱重新面对公众开放 300年历史活了

用香云纱工艺制作的衣服。

锦纶会馆

上下九商圈又一知名地标迎来活化提升。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隧道北出口西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广州唯一幸存行业会馆——锦纶会馆,被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打造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香云纱展览馆,于近日重新对外开放。

力求打破大众对香云纱的误解

如今,在繁忙的康王南路西侧,人们经常会留意到这一祠堂式古建筑,但长期以来只能一窥其外。直到2021年1月30日,由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华南农业大学、香云故里三方共同打造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香云纱展览馆开馆,锦纶会馆重新对外开放。

走进会馆第一进,两侧展示墙记录锦纶会馆的历史,天井被打造为园林小景,第二进为锦纶堂,被打造成丝织贸易和香云纱文化展示空间,布置开放性展柜,陈列香云纱布料、原材料薯莨等实物以及相关图文介绍,第三进则是香云纱时尚化设计实物展厅。

香云纱是广东最负盛名的出口贸易丝织品,创造了广东丝织工业史和丝绸贸易史上的辉煌历史。由华南农业大学一国家级项目孵化而来的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锦纶会馆的活化运营项目,其负责人王雪介绍,锦纶会馆将作为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实习基地,国家艺术基金展,展示传播包括香云纱历史文化展、香云纱面料展、香云纱时尚创意展等方面,突出时尚与创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文化影响力。

“展陈空间对所有人开放,通过策划系列展览、艺术节、诗会、茶会、文化沙龙和创意工坊等,让大家打破‘香云纱是一种面料’的误解。”王雪说,其实,香云纱是一种印染工艺,可以用来制作丝、棉、麻、缎、罗、纱等各种面料,适用于春夏秋冬各个季节。

据悉,为了保障锦纶会馆空间的公共性,运营方被要求每年必须举办四次大型公益活动。在此要求之外,运营方决定把会馆打造为常年面向公众的空间,通过举办锦纶会馆历史文化、广州丝绸及服装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及体验等文化推广宣传活动,讲解丝织行业的历史文化、桑蚕文化等,让人们近距离、全方面了解广州丝织文化。在保留原来建筑和文化肌理的同时,运营方还将引入游、购、学、研等多重业态,开展手工教学公益活动以及空间美学、生活美学公益讲座。

保证不在古建筑墙上钉一颗钉子

在省级文保单位里做活化,必须要以保护为前提。王雪介绍,消防是最需要注意的事项,他们进场即更换了所有消防设施,所有管线采用最高防火级别,一个月进行一次木料的涂油保养,他们还计划引入除湿系统。“我们邀请一个修复古建筑的师傅住在这里慢慢修,目前都还没修完。”王雪透露。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老师徐先鸿是锦纶会馆活化项目的生活与景观活化设计师。他告诉记者,进场后他们把半年的时间花在建筑的养护上,然后再进行修复以及景观和生活方式的营造。在此过程中,他们清理出所有与建筑本身无关的电线、钉子,对木料进行了包浆保养。“我们自建了支架走线并专门定制了展陈柜,用来铺陈电线。贴墙打造了展示墙面,用来布置展览空间。保证不在原有墙面和石碑上钉一颗钉子,保证展示空间剥离原有建筑空间时,不伤害建筑本身。”徐先鸿说。

在景观营造上,徐先鸿在“一进”的天井处打造了园林小景。岭南的天井用来采光和收集雨水,是一个亲近大自然的空间,他以山石、草木、花朵营造出一个闹市里的山野情景。“这是其建筑功能的延续,也是创新,中间的石板路可以走秀。”徐先鸿说。

荔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锦纶会馆保护性活化利用是荔湾区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的重点项目,是对文物活化利用新途径、新模式、新办法的探索和实践,其活化将有力挖掘丝织文化,传播海丝文化,展示建筑文化,与上下九——华林禅宗文化一起,不断丰富整个片区的内涵。

知多D 锦纶会馆是什么?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广州丝织业对外输出、发展、繁荣的重要物证,见证了清代至民国纺织行业及丝织品出口的辉煌,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之一。2001年,因康王路建设,锦纶会馆整体平移至康王南路现址,创下砖木结构古建筑平移的全国先例,也是国际上第一例平移顶升工程。

锦纶会馆坐北朝南,占地692平方米,1999年被广州市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会馆呈现“三进”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头门、天井、中堂、天井、后堂,其石刻、木雕、陶塑、灰塑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灵动和秀丽,第三进堂屋脊的一条陶塑脊饰“鳌鱼护珠”衬托出优雅的屋顶轮廓。馆内存有22块碑记,记录着会馆的历史,原本供奉着“先师张骞”的木雕塑像。(记者/吴多 摄影/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