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智库

“十四五”新起点与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高端工作坊在深圳召开

发布时间:2021-06-08 13:40:09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陈劲佟、盛孝地  |  责任编辑:

中国网广东6月7日讯  日前,由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联合主办,香蜜湖智库、《先行示范区研究》共同承办的“‘十四五’新起点与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高端工作坊在深圳举行。来自政府、企业、机构、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十四五”规划与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进行研讨。

线下现场

高端工作坊由《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社社长、总编熊哲文教授总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唐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分别主持会议的线上、线下研讨。

线下现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治国理政的又一次大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协同发力。熊哲文教授指出,举办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深圳如何率先示范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我们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研究、深入推进。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育长孟伟教授、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余璟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助理院长、研究合作部部长盛立远研究员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孟伟指出,2021年是我国开启“碳达峰、碳中和”征程的元年。推动碳达峰瞄准碳中和,对中国对世界将产生影响深远。前不久刚刚召开了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也作出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战中,深圳应更好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效应,率先垂范。希望在座各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大咖,畅所欲言,携手研究,为实现零碳社会提供实践样本和理论支持。

余璟表示,经过40多年的建设,深圳在保持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到位,我们目前的排放水平基本上是在全国比较优的水平,在全球也处在比较先进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再提升,这确实是深圳面临与国内其他超大型城市不同的地方。所以,探索一条适合深圳的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以先行示范区的标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给我们明确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余璟建议,深圳接下来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二是抓好多元化能源供给,持续优化能源管理;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生产方式的变革;四是坚持全民参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盛立远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森林资源和清洁能源整体发展速度均处于世界前列,2019年的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了近一半。但是,我国碳排放基数大,仍是全球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国,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深圳作为我国经济特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承担起产业改革和减碳提效的探索责任。他表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将携手国内科研院所,继续为深圳市碳达峰、碳中和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北京市高端智库机构)副院长蔡满堂主题发言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唐杰主题发言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张扬建主题发言

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胡璇主题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主要需要五个路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吸碳固碳和实施综合制度和政策。李佐军认为氢能或者说氢能产业发展在优化能源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他主要从氢能产业发展在各个方面战略中的地位、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这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享。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敏分享了团队在PM2.5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胡敏介绍,从国家需求的大目标来看,碳中和的理念要扩展到全碳物种气候效应,除了温室气体之外,还有黑碳、有机气溶胶、成云效应等,都应该考虑进来。实现碳达峰和美丽中国这一新的国家战略,目前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大气氧化性上升;二是空气污染的控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情景下发生了化学转化;三是最根本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制。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胡敏表示,空气污染要治的源和气候变化要控的源都有同根同源性,这些物质除了常规的物质和长寿命的物质之外,它们都是有相关联的。“十四五”期间,接下来的科学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多污染物多尺度多介质碳中和调控原理,这就需要跨学科跨行业的碳中和技术体系,制定在气候协同下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主题发言

深圳如何以先行示范的标准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副主任李海龙从国际碳中和的视野解析深圳绿色低碳升级的路径。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上,深圳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在行业标准制定甚至对全球市场的引领性都非常强,在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金融领域也有非常大的优势,建议深圳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推动整个产业往中高端发展,往绿色低碳转型。

石田以广州市花都区开发公益林碳普惠项目为例,为深圳建立碳减排激励机制、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杨秀从NBS(Nature-based Solutio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概念出发,以福建土楼和深圳红树林为例,建言构筑自然绿色的社会经济系统。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张扬建分析了深圳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建议深圳一是要保护现有的生态系统固碳,二是发展生物捕碳技术,三是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各级合作。蔡满堂从碳中和的可持续消费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消费管理的碳中和策略。

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胡璇分析了能源结构、我国能源行业碳排放以及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情况,提出了能源未来式——综合智慧能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唐杰表示,碳达峰的过程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是持续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仍将是深圳降低碳强度和碳排放的重要推动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东建议,要基于国家视角综合考量深圳的发展规划和边际减排成本高的现状,形成更加科学化的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同时,要加强能力建设,包碳到户、包碳到人。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吴江认为碳交易和能源交易密不可分,建议在排放权交易所的基础上搭建能源交易所,把清洁板块纳入新型交易机构,把碳价格和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再生能源搭建起来,搭建成一个新型能源和碳排放相结合的市场。(图/文:陈劲佟、盛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