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钢铁、绿色石化、“蓝色牧场”主张低碳底色 海洋大市蓝绿交响曲
中科炼化项目投入生产运营以来,一直保持安全经济运行,效益在中国石化同规模炼化企业中名列前茅。
湛江国联“海洋牧场”——南三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工人铲起饵料抛向网箱,石斑鱼争相抢食。
宝钢湛江钢铁实现无人化仓库管理。
广东湛江是全国著名的海洋大市。三面临海,海岸线总长2023.6公里。广东湛江的产业发展脉络也与蓝色的海岸线紧密相连——“全面自动化”的钢铁生产、石化工业“前港后厂”的生产模式、广东全省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一个个向海而生的特色产业揭开了广东湛江“隐秘”的面纱。
2021年3月,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赋予广东湛江“服务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区、陆海联动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广东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引擎”四个战略定位。
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下,广东湛江的运输体系也逐渐完善,兰海高速、沈海高速、汕湛高速、玉湛高速在境内相交汇。截至2020年底,广东湛江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414.93千米。拥有通达的高速路网的加持,一个现代化的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正逐渐显现。
钢铁“梦工厂”
“废水零排放”满眼绿意浓
从高速公路驶入广东湛江领域,一直往南,就来到了广东第一大岛——东海岛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德国巴斯夫项目、廉江清洁能源项目,4个投资分别超100亿美元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就在这里安家落户。
广东湛江钢铁,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踏入这个12.58平方公里的钢城,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意,完全打破记者对于钢铁厂固有的黑灰色的印象。郁郁葱葱的高树位列两旁,厚重的高炉管道设备耸立其间。
为探寻广东湛江钢铁“绿色发展”的秘密,记者见到了广东湛江钢铁能源环保部水控中心主管韦晶晶。她告诉记者,广东湛江钢铁是首家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钢铁企业。“我们建成规模为5000m3/天的外排水综合利用示范装置,将外排水进行回收利用,对浓盐水浓缩结晶,形成工业新水和工业盐,实现废水零排放。”
自2015年宝钢湛江钢铁一号高炉点火运行之时,这座世界级绿色“钢铁梦工厂”便正式面世。继续踏足这座绿色钢铁之城,你还可以看到处处闪现着的“智慧之光”。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震带领记者走进钢铁热轧生产线车间,只见厚重的钢板,经过加热炉、测压机、粗轧机、精轧机,最后在层流冷却后经过卷取机,整个钢铁生产均在“全面自动化”中有序运行。
“2019年12月,全球首套智慧铁水无人运输系统就在宝钢湛江钢铁上线联调,但我们的技术革新并未止步于此。”孙震透露,湛江钢铁正积极谋划建设氢基竖炉项目工程,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开工。未来,湛江钢铁将继续探索低碳冶金新路径,助推钢铁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全面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智慧工厂。
石化“巨无霸”
环保下重手污染降最小
与广东湛江钢铁毗邻,是中科炼化项目的炼化装置,这是位于东海岛上的另一“巨无霸”,它是广东湛江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重点建设工程。
中科炼化项目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临海建设。6平方公里的厂区沿着中科大道中轴线平铺展开,与中科炼化码头无缝连接伸向广阔的海域——自建港口码头与炼化装置的直线距离仅1000米,形成石化工业“前港后厂”现代化的先进生产模式,是国内离中东原油主要产地海上运输距离最近的炼化企业。
如果说向海而生的贸易是自然给予这座临海石油“巨无霸”最好的礼物,那么归还一片碧海蓝天则是中科炼化对自然最好的回馈。中科炼化塔器林立之下,是一泓清澈的池水。走在规模巨大的厂区之间,你闻不到任何刺激性的气味。
中科炼化副总经理郭新向记者介绍,中科炼化环保总投资36.88亿元,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控制和环保治理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污染物的产生,将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
“在这里,环保装置的管理标准要比生产装置更高。”郭新表示,为筑牢水体防控,厂内建立了三级水体防控体系,装置区和罐区设围堰及雨污切换系统,雨排水系统设置集中控制阀,设置一座90000立方米事故水池、一座50000立方米雨水监控池,确保生产事故污水、污染消防水和污染雨水不排入外环境。
自2020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运营以来,中科炼化发挥新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优势,实现了首季生产经营开门红。2021年一季度累计加工原油362.35万吨,生产乙烯19.9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5.21亿元,创造利税65.7亿元,效益在中国石化同规模炼化企业中排名第一。
“海洋牧场”
管理集约化渔业谱新篇
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广东湛江,水产品产量居广东全省首位。但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近海天然海洋资源日益枯竭,海洋捕捞业发展遭遇阻滞。陆地海水养殖业方面,土地与人工成本在不断上升,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海洋渔业亟待转变发展模式。
为解决以上问题,湛江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提上日程——在海上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业,在陆上实施养殖集约化管理。
沿着广东湛江海上与陆上水产养殖的两条新方向,记者驶离东海岛,前往另一片海岸。乘上“红嘴鸥”游船,一小时后采访团行至南三岛与东海岛出海口,一个个形似“甜甜圈”的巨型圈环出现在眼前,这是全国海产龙头企业广东湛江国联的“海洋牧场”——南三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是广东湛江在海上进行水产养殖转型的尝试。
“2014年,深水网箱养殖开始陆续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像这样40-100米周长的网箱数量达300个,分别分布在南三岛海域及徐闻县海域养殖规划区,养殖品种主要为金鲳鱼、红鱼、海俐鱼、龙趸鱼、石斑鱼、三刀鱼、石蚌鱼等,年产各种鱼类约6000吨。”国联水产公司副总裁李国通说道。
海洋之上,广东湛江正尝试通过深水网箱养殖突破海洋渔业的发展“瓶颈”。而在陆地上,养殖集约化则是广东湛江解决陆地养殖现有问题的唯一途径。记者移步至设在南三岛的国联对虾养殖基地,看到了这个全球首个“封闭式、高密度、分段式”养殖模式的大型智能养殖基地,这是水生物养殖从散养模式走向智能化养殖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国对虾之都”广东湛江的“强心脏”。
基地占地1000亩,目前拟扩展到1800亩,进入第三阶段养殖模式建设。建成后年养殖对虾可达11000吨到15000吨。国联水产董事、集团执行副总裁吴丽青介绍,国联南三对虾工厂化养殖全年生产四季收获,养殖单位产量可达传统农户养殖的5倍。(文:记者/李竹 图:记者/齐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