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现代化都市圈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都市圈产业共建,是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新一代科学技术与产业变革的交汇口,大国间的竞争重点在于中高端产业的竞争。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创新能力强,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和动力源;都市圈周围城市在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自然环境等要素上成本优势明显。从产业分工来看,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与周围城市各具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的比较优势,加之圈内城市之间地缘相接、互动密切,为都市圈产业共建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打造都市圈产业共同体
只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都市圈产业共建才会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建立健全都市圈内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速都市圈内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财税分成和经济指标分享等政策办法实施,促进都市圈政策体系由“分散型”向“一体化”转变,形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一盘棋”。探索建立都市圈科技资源开放共建共享机制,共享核心城市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资源,促进核心城市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在都市圈内畅通流动,打造创新要素共同体。
此外,推进都市圈产业共建没有成例可循,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上下联动。基层政府直接面对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最了解都市圈产业共建中的痛点所在。只有赋予地方政府必要职权,鼓励地方政府大胆探索,才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都市圈产业共建不断走深走实。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产业共建的内在动力
都市圈产业共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都市圈产业共建的内在动力。深圳市南山区与河源高新区突破传统帮扶思维,共同探索出一条市场化、可持续的区域产业合作之路,联合共建河源高新区南山产业园,专门承接深圳具有高新技术、规模品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产业园于2019年10月动工建设,在2020年11月全部封顶,21个优质项目抢先入驻,发展速度飞快。
广东河源高新区南山产业园的探索实践证明,深圳、广东河源两地创新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国企运营、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产业园所产生的经济收益由广东河源与深圳两地共享,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产业共建的积极性。深圳市南山区负责共建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资金筹集、规划设计和招商引资等,解决了广东河源高新区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加速了广东河源高新区的产业集聚。相比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广东河源高新区南山产业园的产业共建模式更重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构建高质量营商环境,厚植都市圈产业共建的沃土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不仅需要有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硬环境,还需要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软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市场主体越来越关注地区的营商环境质量,营商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竞争的新焦点。产业和人才一样,哪里营商环境好,就往哪里流动。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是支撑都市圈产业共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
因此,要加大都市圈干部人才互派力度,优化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政务服务质量,逐步建立与先进地区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增强产业共建区的美誉度和吸引力。高水平规划建设高品位城区,努力提升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品质,全力解决都市圈产业共建区创新创业青年的后顾之忧。只有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才能更好地承接都市圈中创新、人才和金融等高端要素,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