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各地文化旅游部门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湾区红色史迹成热门打卡地
东莞市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内,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打卡。(图片/钟宏连)
肇庆阅江楼前,小游客在留影。(图片/于敢勇)
在中山,年轻人打卡红色景点成为新风尚。(图片/姜永涛)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文物1513处,可移动文物4544件(套),这份名录表明广东省革命文物数量和级别均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国庆期间,广东各地文化旅游部门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批批游客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革命精神,追寻广东的红色血脉。
在深圳东门步行街,一栋重新粉刷过的老房子近日重新启用,门口的石碑上赫然写着“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字样。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一个月后,叶挺将军辞掉新四军军长职务,秘密来到深圳,在此办公一个多月。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在国庆假期期间吸引了不少大湾区游客前来寻访革命足迹。这里也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来自佛山的游客小曾参观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百年风华,皆为序章’。革命先辈们的筚路蓝缕,会激励着我们今天去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佛山不但曾是粤中纵队成立的地方,还曾是中共珠江中心地委所在地,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一批批游客追寻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诸多红色景点领悟革命精神。国庆期间,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的陈铁军故居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点。据介绍,1904年,陈铁军在此出生,直到1922年去广州求学后才离开家。如今的陈铁军故居,厨房、卧室、书房、会客厅等均按照陈铁军居住时的原状陈列,还保存着烈士使用过的红木家具、文房用品、印章以及亲手刺绣的丝巾等。陈铁军故居里还作专题展陈,通过图片、实物、声光电等技术,详细介绍了陈铁军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从江门来佛山的罗先生带着年仅6岁的女儿走进了陈铁军故居。“这是非常值得参观的场所。”罗先生说,这能让他和女儿一起了解先烈们的付出。记者在走访时留意到,不少游客站在展室的屏幕前,认真观看电影《刑场上的婚礼》。
记者在中山采访时了解到,国庆期间,当地很多红色景点里面多了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拿着笔记本、认真听讲解员讲解,还写下自己的感受。当地许多红色景点也在国庆假期期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从而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体验。中山纪念中学的高一学生小漳在长假期间一直待在中山,把市内的知名红色景点如杨殷故居、古氏宗祠都实地探访了一次。“在古氏宗祠现场,刚好看到一位97岁的抗日老战士扶着珠江纵队旧址纪念碑留影,那段烽火岁月仿佛重现在我眼前。如果不是这些先辈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哪来现在如此和平安宁的生活?”小漳在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国庆假期前六天,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及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共计接待游客逾16000人次,以散客家庭游为主,家长带孩子过来打卡红色旅游景点,未成年人观众达5700多人次,占总游客量的35.5%。据了解,在今年国庆假期里,该纪念馆邀请钢琴老师在大厅现场奏唱革命歌曲,以此来烘托节日氛围。“在纪念馆里跟着音乐老师一起唱革命歌曲比较激动,这次假期带孩子来参观纪念馆很值得。”10月4日,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钟女士说。
国庆期间,不少青少年游客来到惠州,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革命精神,其中东江纵队及广东地方党组织营救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的中转站东湖旅店成为青少年游客最直观感受大湾区民众文化相通,心手相连的爱国情怀的红色打卡地。
在肇庆,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阅江楼)是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它雄踞在肇庆市江滨东路的西江河畔,是一座明代书院建筑。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我党直接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1925年11月成立于肇庆阅江楼。这个国庆假期,平均每天都有3000多名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其中,除了肇庆本地市民外,还有不少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地方的市民。来自惠州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叶挺将军是惠州惠阳人,他在这里看到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感到既敬佩又亲切。在他看来,肇庆和惠州同属大湾区,人文相亲,应该加强交往,取长补短,携起手来,合作共赢,为共同创造大湾区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一个旅店一座码头
探寻“香港秘密大营救”背后的故事
东湖旅店位于惠州市桥东上塘街70号,是惠州较早的欧式建筑,现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42年香港沦陷,众多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被困香港,处境十分危险。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广东地方党组织、东江游击队的共同努力下,800余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被成功营救。其中300余人途经惠州,大部分入住东湖旅店,接着沿江北上抵达老隆、韶关等地,再转移到大后方。这场行动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东湖旅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在今年的国庆长假期间,惠州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迎来了不少来自大湾区各地的青少年游客。在现场,惠州市第一中学的高一学生邢乐在一封泛黄的电报纸前停下了脚步,这是一封周恩来发给方方、张文彬的电报。在电报中,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对香港沦陷后文化界人士的去留作出了周密的安排。看着这封电报,邢乐深有感触地说:“周恩来同志在那么艰苦的时期,还能作出如此周密细致的部署,可见对文化人士的关怀和重视!”
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邢乐慢慢了解了历史事件的过程,一件件展品、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逼真的场景还原,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当年营救过程的艰辛和困难。“舍小家为大家,服从组织的安排,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就是我们新一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
东滘口位于江门台山都斛镇东面,距离香港不足80海里,距澳门仅48海里。79年前,村中的渔船码头,正是香港撤离的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的“安全登陆之地”。中国著名文学家夏衍,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中国著名新闻学家范长江,中国电影艺术家、导演司徒慧敏等一批文化名人及民主人士就是通过这条线路进行转移的。他们乘坐小艇,先由香港转移至澳门,再转往台山都斛登陆,然后再转移至其他安全地区。昨天下午,纪念“胜利大营救”79周年主题活动在都斛镇举行。群众、游客现场聆听了“胜利大营救”的历史故事。(记者/王纳、秦仲阳、刘鹏飞、姜永涛、于敢勇、钟宏连、黄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