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新经济

深圳可升级“口岸经济带”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

发布时间:2021-10-25 09:41:16  |  来源:南方网  |  作者:王晓涛、岑金露  |  责任编辑:

10月20日下午,由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圳智库联盟主办的2021年第二次深圳智库峰会举行,来自深港两地的多名专家以“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为主题,集中探讨深圳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问题。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时称,特区政府将在香港北部建设一个300平方公里、可容纳250万人生活的都会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同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勾勒了北部都会区的远景规划,提出“构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的长远目标。

深圳应有举措呼应香港“北部都会区”

深圳市决咨委专职常务副主任高振怀认为,在香港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后,深圳应做出全新思考,与其进行对接、匹配。

他表示,传统的口岸经济带仅仅覆盖深港七个陆路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已不太能满足新形势下深耕深度融合力度需求。高振怀提出,深圳可探讨类似“深圳临港都市带”的概念,比如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及大鹏新区一部分区域纳入其中,以约602.68平方公里的面积对接300平方公里的香港北部都会区,实现内涵匹配、空间平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应升级深港口岸经济带,明确口岸经济带范围,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全面对接,构建“深圳南+香港北”组合。从全球观、区域观、城市观三个角度出发,共建对接国际标准的世界级双子城和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核心引擎。

他同时认为,应优化深港共商共建体制,在总体规划、专责机构、开发时间表方面共商,利用香港制度优势和深圳配套支援联建重大科技和民生基础设施,支持深圳企业到北部都会区设立双总部、分公司、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可在重点片区探索深度合作横琴模式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认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施的将一线关和二线关进行分离,实现一线管人、二线管货的模式,使得横琴与澳门基本上融入到同一关税区内,绝大部分货物可在澳门与横琴之间自由往来,并形成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横琴模式走在了当前深港合作的前面。

方舟表示,深港可在特定区域参考横琴模式推动深度合作。如在前海扩区以后,其最北侧填海形成的海洋新城片区,具备填海岛屿全封闭管理的优势,最有条件探索实施类似横琴模式的粤港深度合作区。

此外,深港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流浮山海岸创新区、罗湖口岸改造片区、沙头角中英街,也可以分别以科技、民生、商贸旅游等为引领,探索实行深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深度合作机制。

张玉阁也认为,深港口岸经济带应争取中央支持,借鉴横琴模式,以打造自由贸易区为目标,规划建设粤港深度合作区,其中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导区可率先推进两地社会民生领域规则对接,在要素流动、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制度集成创新,构建“港中有深,深中有港”的跨境双城生活空间。

高振怀表示,深港可在河套地区共同建设“科技自由港”,通过共建法定运营机构、推动河套科技自由港立法、设立专门的河套“科技口岸”等举措,实现“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科技要素自由流动。

推动更多口岸实现“一地两检”和便利化通关

持续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几乎是与会每位专家共同提到的话题。在此方面,推进更多口岸实现“一地两检”,以技术手段推动口岸通关更高效,加大轨道交通建设,是集中探讨的行动方向。

香港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认为,当前深港之间仅有深圳湾口岸实行“一地两检”,重建后的皇岗口岸也将跟进。

一方面,应继续推动罗湖、文锦渡、前海成为“一地两检”口岸;另一方面,现有“一地两检”模式仍可以继续优化,如参考港珠澳大桥和青茂口岸模式,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以及管进不管出的单边验放模式。

同时,刘国勋认为,应争取更多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通过增加自助过关通道、发布各口岸实时通关流量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在港深铁路交通网络完善方面,刘国勋表示基于重建后的皇岗口岸已预留香港铁路接入空间的情况,香港北环支线可先行兴建,还可探讨内地企业南下香港,兴建经河套的北环支线、洪水桥-前海铁路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认为,应在罗湖口岸等人流量大、两地公共交通对接多的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同时在技术层面实施电子通关卡等手段,发挥跨境基础设施硬件优势。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认为,应利用西部沿海铁路和港深西部快速铁路联络线,远期可组织运行粤西城市直通香港列车,探索新增机场北站口岸,利用直通铁路将长距离跨界交通需求剥离一线口岸,实现口岸功能疏解。(记者/王晓涛、岑金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