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开幕 粤港澳文史专家共绘文化“同心圆”11月8日,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史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传承创新岭南文化,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广东省委统战部指导,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澳门基金会、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参与协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在广州举行。
本届论坛主题为“岭南文化与人文湾区”。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冰致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馆长)杨汉卿等主持了研讨会,近80位嘉宾出席论坛。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何汉权等6位专家视频发言。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田丰、杨兴锋等19位专家学者现场发言。
经广东省社科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等机构协助组织,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110篇,从多方面阐述继承弘扬岭南文化与加强人文湾区建设的关系,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选定论文将在会后结集正式出版。
传承大湾区文化基因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认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安家瑶认为,从“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到英德青塘遗址,粤港澳大湾区近年在文物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未来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田丰认为,岭南人文精神是大湾区认同的基础,是大湾区创新的动力,也是大湾区文化传承的基因:“当代岭南人文精神的建构,需要在多元文化前提下增进文化认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语境,建构充满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
广东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李宗桂认为,务实、求新、敢闯、包容、开放、平和,是岭南文化的根本性特质,也从本质上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现代性。他表示,岭南文化现代性的激活,能够整合中外优秀文化精神,提升当代文化价值,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践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帮助。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血缘、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同根同源。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何汉权认为,在人文湾区视野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应坚持“五位一体”,即从国史、国学(中华文化)、国情、国安、国语(普通话)等五方面推动开展“国民教育”。
促进大湾区人文融合
专家们还围绕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人文湾区的建设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包括综合保护利用文化文物、开发内涵丰富的文旅产品和线路、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等方面。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鲜明的文化特色,更是一条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无形纽带。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认为,粤港澳三地应集中力量保护传承岭南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大湾区构建共同的思想纽带。澳门基金会首席顾问杨开荆指出,以大湾区爱国学者故居或历史活动为背景,推出文化旅游路线,既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也可发展文化产业,合力打造爱国和文明精神兼具的“大湾区新家园”。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杨兴锋认为,粤港澳三地开展文史研究的交流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有助增强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人文湾区建设提供思想和知识支撑。他提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史研究交流合作机制,通过运营“湾区文史”传播矩阵等手段,有序推进湾区文史研究合作工程。(记者/杨逸、汪祥波 通讯员/黄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