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举办首届《广东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学术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1-11-15 09:16:43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陈劲佟  |  责任编辑:

中国网广东11月12日讯 11月12日,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在广州举办《广东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学术座谈会,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了本次活动。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馆长)杨汉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集团管委会主任、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出席学术座谈会并分别作了讲话;来自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住建厅、广东省非遗中心、广州市非遗中心、潮州市文广旅体局、广东省岭南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会上,专家们从不同角度畅谈广东省文化遗产的当代文化价值、社会效益、文化遗产保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理人文格局、历史风貌、弘扬保护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重视文化遗产保育的社会参与,以及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价值等建议;对文化遗产地保护提出了保留具有原真性、关联性文化资源等观点,阐释了地域文化精神内核影响下的传统工艺与高品质生活关系的价值。

学术专家提出了文化遗产当代性的三个问题:第一,如何走近受众?第二,如何走进生活?第三,如何走得更远?非遗研究学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适应周围环境,被不断地再创造,尊重人类的创造性、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变化、可持续的,并认为广东的文化遗产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由社会传承、高校介入,非遗要走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广东文化遗产基因具有“务实、开放、兼容和创新”的鲜明特性,这就决定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产生旺盛生命力、文化多样性、价值认同感、求新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与会非遗研究学者认为,由于广东文化基因中的先进特性,因此成就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兼容性、开放性、创新性,被广泛获得认同感和可持续感,确保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旺盛的生命力,它对于当代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再创造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文史专家提出了要彰显民间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湾区故事的优势,让文化遗产成为共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内容;在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共建人文湾区的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民间传播、传承岭南文化的积极性十分必要,同时需要拓展中华文明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充分展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湾区三地民众融创业、文化娱乐、旅游、情感交流、交友于一体,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同唱一首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

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等地非遗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广东省以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各方面成果;华侨文化专家提出了保护华侨文化、尊重华侨地区传统文化、历史建筑等的建议;会议回顾了不久前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过向省政府提出馆员建议,促成了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列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并且列入了广东省人大的立法保护计划等成果。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人作了座谈会总结发言,并且提出了探索未来对广东文化遗产分类实践研究的工作思路,如广州实践、潮州实践、社会参与实践、政府管理实践等工作设想;同时提出,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发挥馆员的专业知识优势、社会资源优势、学术水平优势,讲好广东故事,传播广东经验,讲好湾区故事,传递湾区声音。


图/文:陈劲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