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广州南沙“开在鱼塘边的盛会”12月7日开幕

发布时间:2021-12-08 11:56:36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网广州12月7日讯 浑身闪着淡淡金光的珍稀黄唇鱼、来自太平洋岛国的特色产品、地道的南沙青蟹和黄油蟹……12月7日,第二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三届广东水产种业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开幕。此次博览会以“领绿色渔业,谋种业振兴”为主题,参展单位超300家,参展品种250多个,共谋渔业发展新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陈松林等,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以及300多家企业及科研院所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共同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揭牌。

12月7日,第二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三届广东水产种业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开幕。刘伟拍摄

“蟹中茅台”坐镇南沙展馆

记者在水产种业博览会现场看到,整个博览会包括馆展区、地展区、美食区和休闲渔业展区等多个区域。在馆展区A馆中,一座以“自贸蓝”为主色调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展馆屹立其间。一进入南沙展馆,南沙青蟹展品便映入眼帘。

南沙自古便是青蟹繁衍之地,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就有相关捕蟹的记载。南沙具有稀缺的大面积咸淡水资源,水温常年保持在18-25℃,盐度在2-12‰,造就了南沙青蟹壳薄、肉饱满、活力强、口味鲜甜的特点。多年来,南沙青蟹养殖、流通、销售等环节发展成熟,以其优质优价,堪称“蟹中茅台”。同时,南沙青蟹也是南沙渔业产业园最为重要名优水产养殖品种,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家手信(水产)14款产品之一。南沙青蟹是首个以“南沙”命名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期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初审,现有养殖面积约23000亩,年产量约4800吨。

记者看到,在南沙展馆中,有一条在水中悠闲游荡的胭脂鱼,在其鱼身有一道长长的红色印记。胭脂鱼原产于长江流域,也是国内目前主要的高价值小品种养殖品种之一。此外,南沙展馆内还有“科技引领绿色发展”“聚焦产业精准发力”等不同的专题,同时配合现场鱼类品种展示,生动地展现了南沙水产种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12月7日,第二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三届广东水产种业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开幕。刘伟拍摄

创新打造鱼塘边的博览会

记者了解到,本次博览会通过水乡塘头与网络云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与水产种业主题相关的论坛,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全国水产种业发展的新成果,推动水产良种推广,促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助力“蓝色粮仓”种业振兴。展会充分发挥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作为珠三角百万亩鱼塘升级样板的场地优势,让“鱼”游起来,让设备转起来,创新性打造“开在鱼塘边的盛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博览会中,数字技术广泛应用。记者看到,在展区中还专门设置了水产塘头直播间,让更多群众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及时参与此次展览盛况,创造性地将“馆展、地展、云展”三展融合,通过VR展厅、视频直播等形式,致力打造成为展示水产业最新发展成果的新标杆。

同时,此次展览会中还创新设置太平洋岛国联合馆,集中展示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成果及远洋渔业发展成果。广东罗非鱼良种场则聚焦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集中展示珠江水系近40种水产种质资源救护保育、驯化、人工繁育和种苗培育成果,引领水产种业发展新方向。

12月7日,第二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三届广东水产种业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开幕。刘伟拍摄

南沙加快实施湾区种业灯塔行动计划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南沙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突出“规模化”集聚、“集约化”发展、“科技化”引领、“绿色化”升级,加快实施“湾区种业灯塔行动计划”,打造现代水产种业创新发展高地。此次揭牌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将为推动“湾区种业灯塔计划”实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提升渔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湾区现代渔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华南农业大学三方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将重点围绕我国渔业产业基础和发展面临的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推广,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组建一支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等为核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领先的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团队,在研究院基础上建设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创建以种业为引领的渔业全产业链公共研发平台,支撑湾区现代渔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大湾区渔业资源,特别是南沙特色种质资源,建立热带亚热带渔业种质资源标本/活体库和渔业种质资源基因库,培育水产养殖新品种。研发相配套的绿色环保饲料、病害检测诊断技术、疫苗和抗病生物制品、设施渔业与智能化生态养殖等新产品与新技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渔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广东乃至全国渔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成果转化应用带动产业增加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此外,南沙还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基地,落户了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广州渔业研究院、海大集团“南沙工业化SPF育繁养现代渔业综合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平台项目,创建“湾区现代种业研究院”,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的合作模式。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已经出苗投产。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类)10家、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广东省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由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颁发的世界第一个最佳种苗场认证(BAP),15个观赏鱼品种产销量领先全球。

记者从博览会上了解到,未来广东将持续推动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施水产种业振兴工程,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打造健康绿色粤渔品牌,加强数字渔业建设,深化省际及港澳台、太平洋岛国渔业交流合作,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中国种业高地”“中国渔业高地”,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部门、技术推广机构负责人,广东各地市分管负责人,相关科研院所专家、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参加博览会的系列活动。(通讯员/舒霞、魏彩云 图片/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