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 要闻

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管局实施信用分类差异化监管

发布时间:2021-12-21 09:56:16  |  来源: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频道  |  作者:蔡茵、朱宇平、刘江涛   |  责任编辑:

中国网广州12月20日讯  2021年以来,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管局依托广州市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系统,逐步构建以差异化监管为手段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机制,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抽查、重点领域监管的深度应用,优化监管资源配置,以信用赋能市场监管提质增效。

一、实行信用风险分类差异监管,实现正常经营“无事不扰”

推动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抽查有机结合,以信用评价预警指引“双随机”抽查的工作方向,用“双随机”抽查结果丰富信用风险分类评价体系,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信用监管全闭环。

一是打好“数据+工具”组合拳。根据企业、行业信用风险指数,横向挖掘市场经营风险指标,搭建专项检查模型。按照分类监管原则,对高风险企业提高抽查比例及频次,对中风险企业保持常态化监管频率,对低风险企业适当减少抽查比例及频次,做好检查力度与密度的“加减法”,实行差异化监管。以年报为例,对2021年已公示年报的企业按照高风险50%、较高风险30%、中风险15%,低风险5%的比例设置不定向抽查参数,共完成年报企业经营风险专项排查2175户,提高抽查的靶向性与精准性。

二是贯穿“准入到监管”全链条。利用系统的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功能,重点梳理系统识别为一人多企、一址多照等疑似虚假登记、“空壳公司”的企业名单和地址清单,运用定向抽查、专项检查等手段加强风险预警线索核实。对确认为高风险企业或经现场核查不在登记住所经营的,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实施准入预警措施,限制实施商事登记、变更行为,推动监管关口前移。

三是把握“不扰与严管”分界线。推动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与跨部门联合抽查有机结合,在差异化监管框架下实现检查频次二度降低、监管效率二次提升,尽可能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对本年度已抽取的检查对象同一年度不再重复抽取,减少对守法企业的重复检查,对易制爆企业、商标印制、商标代理、运输等行业和教育收费、拍卖活动等行为开展定向抽查,确保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2021年度我局参与制定“双随机”抽查计划60个,其中跨部门“双随机”抽查计划29个,2021年以来完成“双随机”抽查5061户。

二、强化信用风险监测实践应用,推动重点领域“智慧监管”

推动信用监管与重点领域监管有机融合,以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监管为切入点,探索“通用+专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模式,提高重点领域监管效能。

一是大力推行信用承诺制度。把信用承诺及履约情况嵌入行政审批办事流程,依法依规推进重点领域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对不改变经营条件的食药械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免于现场检查;对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食品经营者由食品经营许可改为备案,进一步简化材料流程;首推智慧“云勘查”,实行“信用承诺+容缺受理”,加速“准入即准营”。加强信用承诺履约检查,核查发现企业承诺不实的,依法终止办理、责令限期整改、撤销行政决定或者予以行政处罚,纳入信用记录并公示。

二是建立重点监管专业模型。以信用风险评分为基础蓝本,将投诉举报、舆情应急、食品抽检、消费密度、处罚数据等动态监管数据作为专业性风险指标,在通用型信用风险评分基础上对食品经营企业信用风险评分实施加权计算。划出食堂、网络餐饮、校园周边食品等三类重点领域,制定学校食堂、工地食堂、托幼机构食堂、养老机构食堂、网络餐饮等14个检查计划,明确不同监管对象的重点监管事项,建立食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专业模型,实现重点领域专业化评价、差异化监管。

三是强化重点行业风险监测。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信用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将分类评价结果运用于实际监管,及早防范苗头性风险。将全区207家学校及周边食品经营主体100%纳入动态风险分级管理,区分重点监管名单增加检查频次,2021年以来共检查食品经营主体3200余家次,督促整改问题64个。将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2021年以来共抽查高风险食品销售主体192户。尝试将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作为高风险类别的主要评判指标,将相关主体纳入重点关注名单对应实施严格监管,落实后续跟踪处置,对不合格食品的处置率100%。

三、探索信用分类评价应用场景,打造商务楼宇“信用走廊”

探索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推动打造环市路、东风路沿线商务楼宇“信用走廊”,构建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信用监管服务新模式,有力发挥信用监管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实行信用赋码精准画像。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用于商务楼宇及入驻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联合区信用办和各职能部门推动“信用走廊”企业信息归集公示,及时、准确、全面记录市场主体信用行为,形成企业信用档案库。建立信用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将入驻企业信用评估等级从高到低分为A、B、C三级,根据信用风险分别标记绿码、黄码、红码三种“信用二维码”,直观展示企业信用评价状况,为信用监管提供精准依据。

二是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事项中,合理降低对“信用走廊”企业的抽查比例,依法依规实施失信“包容期”管理。探索商务楼宇分类监管模式,对入驻企业评级结果均为B级以上的商务楼宇,降低抽查比例和监管频次,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对入驻企业评级结果为C级以下比例达到10%以上的商务楼宇,列入重点监管楼宇,适当提高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抽查比例和频次,通过“信用管家”协助指导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动态调整评级,增强企业提升信用等级信心。

三是优化守信激励精准服务。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作为“诚信示范楼宇”“诚信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延伸信用风险评价结果运用。联合区信用办和各职能部门向信用风险等级低、信用评级等级高的授牌楼宇和企业提供“7+8”激励措施,对“绿码”企业在信用审查、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选、信用修复、企业年报公示等工作中提供绿色通道、政策指导、材料预审、集中受理等服务,放宽“信用承诺”范围,为守信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更多便利。(通讯员/蔡茵、朱宇平、刘江涛 通讯单位/越秀区市场监管局)